不要回避未知事物(1 / 2)

不要回避未知事物

不知你是否看過這樣的一則故事:有一個年輕人,走到一個岔路口,一條是安全穩妥的道路,另一條則是通向無人涉足的未知之路。這時,上帝降臨,對年輕人說:“孩子,好好選擇一條路吧。路上的一切,將是你今後人生的全部內容。”

聽罷,年輕人便用弗羅斯特《沒有選擇的那條路》中的詩句,回答了上帝:

“林間的小路岔為兩條小徑,

我選擇了幾乎無人涉足的那一條。

這個選擇是個多麼重要的決定!”

讀到這兒,相信你肯定會笑這個年輕人愚蠢。

這不難理解。因為,你與許許多多人一樣,也是位謹小慎微的“安全專家”——總是在回避未知事物。

你總認為,改變現狀不如苟且偷安,因為改變將帶來許多不穩定的未知因素,而未知與危險是等同、密切相連的。

在你看來,生活的真正目的,不過是保持熟悉的一切,能夠知道自己在向哪裏去,達到目的之後會有什麼結果。隻有那些“莽撞之輩”才會去冒險、去探索生活的未知方麵,而且當他們探索之後,結果往往大吃一驚,深感失望,甚至張皇失措。

所以,你嘲笑、譏諷“莽撞者”,打心底裏覺得他們傻,覺得還是選擇避免未知來得聰明。這樣,你將永不會像“莽撞者”那樣,落得個可悲可憐而又可笑的下場。

有很多時候,你盡管早已厭煩這些已知的肯定事物,不再願意在每天到來之前便知道它是什麼樣的,但你依然固守著同樣的方式,反複進行同樣的活動,直到你進棺材為止。原因就是:回避未知也有其“值得留戀的好處”。

比如,循規蹈矩地生活,雖單調而死板,但它帶給你的是穩妥的一生;而固守熟悉的事物,你不必擔驚受怕,盡管這樣會大大有礙於你的個人發展與成就,但跟在人家的後麵走路,總是保險的。總之,這種安全感,給了你固守“懼怕未知”的行為以強大心理支撐力。

其實,你苦苦追尋的這種所謂的安全感,是非常荒謬的,沒有絲毫價值。

安全感意味著你已知將要發生的事情;意味著沒有激情、沒有風險、沒有異議;意味著沒有發展,而不發展則意味著死亡。

實際情況是隻要你生活在地球上,隻要社會不改變,你就永遠不會得到安全。真正的安全感是為死屍準備的。

退一步講,即使這種回避未知的安全感不是荒謬的觀點,也是一種可怕的生活方式。肯定的已知因素,會排除你生活中的興奮感,吞噬掉你體內的所有自信和勇氣,因而也就排除了你發展、成功的所有可能。

所以,千萬不要跌入安全感的陷阱之中,不要被苟且偷安的思維牽絆,因為這樣你就不能生活,不能發展,更不能有所作為。

凱倫雖不是曆史係畢業的,但卻對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喜歡研究已發生的事件。”凱倫說。但凱倫對未知的事件卻有一種恐懼心理。她從不做沒把握的事,未來不確定的風險,凱倫是決不會冒的。她覺得,這樣內心會有一種十分愜意的安全穩妥感。但也因為這樣,諸如調到新的、更有前途的業務部門之類的發展機會,凱倫也一次次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