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阿拉伯商道:把握原始經營模式的商業釣鉤 7. 讓人無法理解的財務管理(1 / 1)

第十章 阿拉伯商道:把握原始經營模式的商業釣鉤 7. 讓人無法理解的財務管理

經商賺錢,天經地義。為了賺錢,無商不奸,是很正常的;為了賺錢,錙銖必較,也是必需的。嚴格規範,科學有效的財務管理製度,更是現代化商業經營的起碼要求和成功保障。但在阿拉伯地區,就像他們棄絕漂亮的辦公大樓,喜歡潛伏於低矮的辦公區裏一樣,財務管理的狀況同樣非常令人不可思議。

在阿拉伯地區,維係社會活力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法律等強製社會規範,而是宗教信仰和家族觀念等抽象的精神束縛。在家族企業內部,細密的製度,嚴明的紀律,也被道德、人性等軟性標準所替代。

阿拉伯公司的財務製度和觀念是相當滯後的。他們仍然沿用傳統的理財方式。處理公司的財務問題。他們把財務管理建立在信用和誠實的道德原則上。把道德、“麵子”與理性化的財務管理糾纏在一起.以至於在國際市場的競爭麵前常常顯得捉襟見肘。

在阿拉伯商界你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許多年產值高達1億美元的大公司居然隻有一個銀行帳戶,甚至資產超過數億美元的超大規模公司,甚至資金更多規模更大,阿拉伯商人也是依樣畫葫蘆地如此這般,這讓西方的企業管理者實在是無法理解。

他們一般是由家族成員將各自的贏利統統投進這個帳戶,而其他任何部門,如貿易部、資產發展部、大大小小的公司等,隻要隸屬於家族公司的名下,都可以自己從這個帳號中提款。公司總裁監控這個帳戶的盈虧情況、檢查下屬職員的提款報告。他充分信任下屬分公司或部門經理在財務管理上的道德品行。他定期指派各級經理去銀行提取大筆現金,這筆數額巨大的現金包括職員的薪水、辦公費用、投資款項等一係列分公司或部門發展的資金,然後由經理們全權處置,而不是像西方公司那樣由總公司將錢款劃入分公司的帳戶內。

有一家美國大公司的高級管理層,前往沙特阿拉伯一家著名的公司考察,謀求合作事宜。正值雙方峰層人物相談甚歡時,這家公司的一名下層管理者逕自闖入,報告因購買一批汽車需用現金。公司總裁於是給了他2.5萬裏亞爾,但卻連字條都沒留下一個。不久,那人又回來,說款項不夠,於是又提出4萬裏亞爾。此後又來兩次,情形依舊。

美國客人除了瞠目結舌,沒有其他反應。

在宗教和道德力量的維係下,阿拉伯大公司采用這一做法,總裁作為最高的決策者和監督者,隻要注視賬戶的盈虧狀況即可。他們沒有嚴格的財務管理製度,應該開支時,甚至連基本的會計報表都無須提供,投資款項也不需要申請和批複,這在西方人眼裏,這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阿拉伯人長期如此,已經習以為常,而且在短期內也無法改變。

阿拉伯商人的傳統經營理念,還表現在對待銀行的態度上。從銀行貸款到負債經營,幾乎是全世界都認可的商業經營手段和模式,但阿拉伯商人卻有點不屑一顧的味道。傳統的阿拉伯商人對銀行貸款不感興趣。貸款對於解決資金短缺和增強企業擴大再生產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在阿拉伯商人的眼裏,財務自足是一種商業美德,借錢則是“丟份”的事。吉達港的大商人哈辛·阿裏雷紮是世界上最大的馬茲達汽車進口商。他從來沒有向銀行借過一分錢。卡努家族也極少貸款。他們在1974年以後的產業擴大完全是依靠自身的利潤積累,盡管許多西方雇員向他們的阿拉伯雇主進言。如果盡可能用足貸款,他們的發展速度和強度將更大。

阿拉伯商人的這種人格化財務管理固然有效,然而顯然難以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們在承認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這一係列根深蒂固的傳統,有自縛手足之嫌。

沙特巨富卡索吉也是一個善於生財卻疏於理財的商人,沒有一個會計師弄得清楚他那絮亂的財務體係,連他自己也從不關心,甚至有個別品行低劣的雇員從他腰包裏竊取錢財,他也無從知曉。進入70年代以來,新一代阿拉伯商人借鑒西方的財務管理,對阿拉伯公司進行改革,同時傳統觀念也開始演變,貸款開始成為一種經商智謀而受到推崇。

如今,巨額“石油美元”像潮水般地湧入阿拉伯地區,使阿拉伯商人迅速成為世界商業競技場上舉足輕重的角色,也把他們全方位地推向世界一流的經營管理層麵。隨著腰際錢包的日益膨脹,阿拉伯商人也開始經曆著一場自我的深刻變革。傳統的阿拉伯商業以家族經營為主導,帶有明顯的部落宗族製的遺痕,而今家族公司、家族股份公司與個體資本並駕齊驅,市場日益國際化,競爭日趨激烈,迫使阿拉伯商人引進和采用現代管理營銷理論,開創全新的商業格局。然而,由於阿拉伯商界近幾十年來的“暴富”是“石油美元”強刺激的結果。因此,超前發展的商業規模與滯後的經營觀念之間的巨大落差仍然存在,阿拉伯商人探求自我發展的道路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