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抬得起頭,昂首闊步邁向輝煌 心往寬處想(2 / 2)

心胸有多大,幸福就有多大。在被生活熏陶的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境界,將決定著人所能達到的高度,但最終,還是要有積極開放的心態。心往寬處想,世界就沒有不美的道理。譬如住在郊外,要能享受郊外的種種好處,住在城裏,也能找出城裏的諸多方便;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必須學習把每一樣事情都慢慢習慣,有情趣地、舒適地生活下去。如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所說的:“你必須自己開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積極的愛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為揭示生存的意義,那麼對你來說,生存就將依然是沒有意義的。”

隻要覺得有意義,住在郊外和住在城裏都是好的,否則,免不了就會產生內心的急迫、躁動、肉欲、物質的、世間的、隻爭朝夕的、就是讓你住在世外桃源,也無濟於事。一個人的心在佛家的法眼中是渺小的,可是有時又大到可以和諸佛相若的地位。有說“心即是佛”,也有說“佛即是心”,不管是心或佛擺在前麵,總是把人的心提升到很高的境界,到了此等境界,那就不管是住郊區還是城區,都會覺得天空和星月離我們不遠,都常常會有“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好心情了。

心寬能容納與消化許多,心寬就敞亮痛快,心寬便不強迫和難為自己。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遭遇像丟失心愛之物,或不隨心不順意的時候,心往寬處想,多包容,能吞能吐,保持心靈和諧,不跟事情較勁,不跟別人較勁,更不跟自己較勁。

心寬一點,自己舒服,別人也舒服。任何一件事,你都可以選擇鑽入事中,還是超然事外。而心需要多寬,一個底線就是,你的心要比你遇到的事寬,這樣才能從容淡定。心比事寬,才能包容與轉化;如果不能超然看事,那麼無論事情多小,心也是物的累贅,毫無灑脫。或心包含事,或事包裹心。再小的事,如果讓它包裹住你的心,你也會一葉遮目,忽略了廣闊的空間;再大的事,若超然看來,也是渺小——無論多大的事物,也大不過宇宙。而心的本來狀態,就是空。隻要把心置於事外,瞬間就覺得跳了出來。既可“出事”,又可“入事”,才是真正自在的人。

有句話說的好: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這是句經典的良言,“向寬處行”是至理。隻有把心放寬,道路才不會擁擠,血脈才不會堵塞,生活才不會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