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爸媽給鼓勵,孩子爭第一 讓孩子懂得勤奮是金(2 / 2)

一個人知識的多寡,成就的大小,關鍵在於勤奮的程度。聰明來自勤奮。實踐證明:孩子聰明勤奮,會越來越聰明;不聰明但勤奮,會慢慢變得聰明;不聰明又不勤奮,必然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能力來自勤奮。掌握知識是發展能力的前提,沒有知識是難以形成能力的。要在某個領域裏有所創新和成就,就必須通過勤奮,才能獲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廣博的專業知識。

一般來說,真正有天份的孩子少之又少,即使資質聰穎,但缺乏後天的努力也是枉然。如果不勤奮學習便不可能獲得知識,不可能成為有才能的人。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有個名叫方仲永的人,天資聰慧,很小便會作詩、作畫、成為當時的名人。卻因為他父親貪圖富貴,耽誤了方仲永學習的機會,放棄了讓方仲永考取功名的機會,最終他連七八歲的小孩都不如。

方仲永家世世代代都是種田人,到了5歲,仲永都還未曾見過紙墨筆硯!

但有一天早上,奇怪的事發生了。仲永一起床,就哭叫著向家裏人要紙墨筆硯。家裏以為是小孩子在耍性子,就沒有理他。過了一會兒,沒想到仲永哭得更厲害了。這讓家裏人感到驚奇,於是父親就從鄰居家借來紙墨筆硯,看看兒子究竟要幹什麼。隻見仲永熟練地研上墨,鋪好紙,就像秀才一樣。然後他拿起筆沾上墨汁,大筆一揮,在紙上寫下了4句詩,又在詩上加了個題目。

這讓仲永的父親都看呆了,他馬上拿起兒子作的詩,找鄉裏的讀書人看。那些人讀了,都驚歎不已,連聲稱讚:“好詩!好詩!”大家又把仲永找過來,指定題目,讓他當場作詩。仲永毫無難色,隻見他稍一思索,便出口成詩,而且內容很有水準。於是,仲永5歲作詩的美名傳揚四方,被人們譽為“神童”。

後來,仲永的才華又傳到城裏,很多人都感到奇異,就找來仲永,令他作詩,而且還給些錢財作為獎勵,這使仲永父親非常高興。於,仲永的父親每天都帶著仲永輪流拜訪城裏的人,借此機會表現他的作詩才能,以博取人家的獎勵。有人建議仲永的父親:“讓仲永去讀書吧。”仲永的父親卻說:“既然是神童,有天賜的才華,又何必要讀書浪費錢呢?”這樣,仲永終究沒能讀一天書。

仲永到了十二、三歲時,所作的詩已不如以前了;到了20歲時,他的才華已全部消失,跟普通人並無兩樣了。

仲永5歲作詩,天資過人,被人譽為“神童”。但他父親不肯讓他讀書,仲永沒有機會獲取新知識,最終變得與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了。這說明:要想有所成就,隻有先天的智慧是遠遠不夠的,後天的勤奮努力同樣是成就偉業不可缺少的條件。許多孩子都非常聰明,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不充實自己,就不會成為有知識、有智慧的人才。

人,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勤奮,隻有勤奮才能打開成功的大門。中國有句古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就是要告訴世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奮,隻有勤奮學習才能獲得更多的才能。所以,為人父母者,應該從小就引導孩子勤奮好學,以勤補拙。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

勤奮學習並不是把孩子整天禁錮到書本和屋子裏,而是少娛樂,多奮鬥,將人生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學會合理安排時間、科學用腦,樹立學習很辛苦,學習更快樂的正確觀念,使“好學的苦學者”變“快樂的願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