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和孩子一起放風箏
風箏俗稱“放鷂子”,是中國民間傳統的體育活動。在陽春三月裏,父母可指導孩子製作風箏、放風箏。
放風箏的好處古人早有認識,宋代李石在《續博物誌》說:“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兒童放之空中,最能清目。”
放風箏還能使孩子情緒開朗、心境愉悅。放飛時,大腦高度集中,無疑會消除人的內心雜念;當孩子眺望自己的作品搖曳萬裏晴空時,專注、欣慰、恬靜,其心胸也會感到開闊。
當然,放風箏時一定要注意安全,選擇沒有車輛、高壓線和平坦的地區,以防外傷和交通事故。
4.帶孩子走進大自然
親近大自然應是人的本性。可惜在鋼筋混凝土構築的高樓以及防盜門裏,在父母過分嗬護和溺愛下,在電視、電子遊戲、電腦所製造出來的“虛擬空間”中,孩子的成長已經喪失了這一親近大自然的本性。在對低年級小學生的一次調查表明,幾乎所有的孩子都願意或渴望進行戶外活動,走近大自然,但至少60%的孩子仍說自己平時很少有機會去爬山涉水、種樹養花、認識動植物,甚至還有30%的孩子訴說“如果我去外麵玩,就要挨父母罵”。
生活在城市裏的孩子因長期受噪音、缺氧、陰暗、擁擠的環境損害,身心機能的發展已受到了幹擾。中國官方曾公布的一項兒童常見病患病率的調查報告顯示,人口稀少的高原地區孩子患病率明顯低於城市,而人口密度較大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又高於中小城市。西方的研究也表明,城市化使年輕一代變得越來越胖、易病和鬱悶。現在的孩子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動手能力差,與他們遠離大自然、遠離綠色不無關係。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在大自然中“玩耍”更是一種認識世界、陶冶性情、鍛煉身體、增長知識的有益活動。研究表明,讓孩子經常接觸大自然,到空曠的遠郊,麵對清新的綠草青枝、俊秀的山川河流,無論對身心健康還是調節情緒,都大有益處。大自然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可以隨時成為教育孩子的素材,自然界新誕生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孩子認識與注意的對象。哈佛素質教育者認為,世界上再沒有比大自然更好的教師了,它能教給你無窮無盡知識,想象力就來自於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有位外國的教育家也說過:“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教師,它的教益無窮無盡,然而,世界上有很多孩子卻沒有機會與這們大教師親近,實在遺憾。”所以,父母應帶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尋找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性情。
運動能增強孩子的體質,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但是體質的增強不是鍛煉一兩次就能達到目的的,必須堅持經常鍛煉。有些孩子由於自覺性和毅力不強,可能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這時,父母一定要進行督促鼓勵。對此,父母可從孩子和家庭的實際出發,幫孩子製定運動計劃,明確運動的目標、內容、時間和次數。采用各種方法培養孩子熱愛體育的興趣。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
孩子不宜太早玩的幾種運動。雖然運動可以讓孩子有個健壯的身體和聰明的大腦。但是,過早地讓孩子從事某些健體運動,不僅不利於他們的身體健康,反而容易造成傷害。如拔河、長跑、極限運動、兔子跳、倒立、滑板車、力量鍛煉、扳手腕、碰碰車等。
十、提高成績,找對方法孩子會努力
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的成績,孩子考出了好成績,比自己在工作中取得業績都要開心;孩子成績不好,即使工作再順利,心裏也會冒起無名之火。許多父母在工作中如魚得水,但在教育輔導孩子的學習上束手無策。他們認為,我每天都看著孩子學習,還給他買了這麼多的學習資料,他的成績怎麼就老是上不去呢?其實,僅僅是每天監督孩子學習,給他安排做不完的作業,就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是很不現實性的。關鍵是要找對方法,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孩子才能努力學習,從而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