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氣海穴
按摩時,我們可先以右掌心緊貼於氣海的位置,照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然後,再以左掌心,用逆時針方向,按摩100~200次,按摩至有熱感,即有效果。
你還要這樣做——
對於陽氣不足或者寒濕體質的人,可在氣海穴進行拔罐。拔罐之後,局部皮膚的溫度會根據身體的陽虛程度,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低溫。陽虛嚴重的人,局部皮膚的溫度越低。
而對於因體虛所導致的外邪侵襲,如體虛感冒、嬰幼兒感冒等,通過對氣海穴拔罐之後常會出現體溫升高的現象。
對於這種現象,隻要不超過38.5℃,病人的神誌清晰,精神爽朗,沒有什麼其他不適,就不要做其他處理。因為這是病人陽氣來複,正邪交爭,是一個比較好的現象。
?按摩中極穴緩解膀胱炎有療效
【位置及取穴】:位於下腹部,於臍與前陰上方突出骨(即恥骨聯合)上緣中點連線的上4/5與下l/5的交點處取穴。
【功效及主治】:疏膀胱,理下焦,利濕熱,調經帶。主治膀胱炎,遺尿,遺精,陽痿崩漏,月經不調,帶下,產後惡露不止等。
膀胱炎是一種常見的尿路感染性疾病,約占尿路感染總數的50%~70%。因細菌感染而引起,其致病菌多數為大腸杆菌。通常女性朋友多發於男性,因為女性的尿道比男性的尿道短,又接近肛門,大腸杆菌最容易侵入。
尿意頻繁但排量少,尿色赤紅如血,排尿前後感到疼痛、不舒適,這多是膀胱炎的主要症狀。平時人好好的,突然無法排尿,這也屬於膀胱炎。一般來說,腳部、腰部寒冷或是體質虛弱的人比較容易患上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大都是由於細菌感染所引起,慢性的膀胱炎大多是由於尿道結石或是尿道細長、排尿不暢所引起。任何症狀若慢性化時,就會比較難治,因此,凡是有此病的人應該及早治療以免耽誤。
中醫認為,采用指壓中極穴的方法可緩解本病。
中極穴如何為找呢?此穴位於下腹部,於臍與前陰上方突出骨(即恥骨聯合)上緣中點連線的上4/5與下l/5的交點處取穴。此穴不但能增強身體精力,對泌尿係統也有特效。
圖:中極穴
指壓時,我們可以一麵緩緩吐氣一麵慢壓6秒鍾,如此重複20次。如果配合指壓湧泉穴,效果則更好。
你還要這樣做——
膀胱炎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項:
1.每天多飲水,有利於疾病的恢複。
2.經常注意陰部的清潔,要勤洗澡,且不要用池浴或盆浴,要勤換內褲,在新婚、月經、妊娠和產褥期,尤應注意。
3.男女雙方性交前後都要徹底清洗幹淨。
4.平時最好選擇棉質、吸汗且寬鬆衣物為佳,一切以清爽、幹燥為原則。
5.不要用漂色的衛生紙。
?艾灸神闕穴治療口瘡
【位置及取穴】:位於肚臍正中。
【功效及主治】:神闕穴為人體長壽要穴之一。經常對神闕穴進行鍛煉,可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麵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並對腹痛腸鳴、水腫膨脹、瀉痢脫肛、中風脫症、口瘡等有獨特的療效。
口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口腔潰瘍”,是現代人經常會患的一種小病症。
一般來說,此病好發於青壯年人,多由實火上攻或虛火上炎所致,與免疫功能低下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夏天晝長夜短,氣溫升高,人們睡得晚、熬夜,加上現代人愛吃燒烤油膩的食物,使熱性體質的口腔潰瘍更容易發生。另外,刷牙不當、齲齒的刺激、精神刺激、高燒、便秘也會引起口瘡。
口瘡多長在上、下唇內側,舌邊、頰黏膜及上齶等處,常以圓形或橢圓形黃白色的潰瘍麵周圍附有一圈紅暈為特征。有灼熱樣痛,當吃東西或受酸、鹹、熱、辣等食物刺激時疼痛加重。有的人反複發作口瘡並可產生多處潰瘍,給日常飲食甚至說話帶來很大的影響。
得了口瘡也不必煩惱,我們可借助艾灸神闕穴的方法,以促進患處的血液循環,加快痊愈。
圖:神闕穴
神闕穴位於肚臍正中,我們可將準備好的艾條點燃,對準神闕穴進行懸灸。直至感覺溫熱舒適,即將艾條燃端固定在一定高度(距肚臍厘米),連續炙烤10~15分鍾,至局部發紅為止。每天1次,但要注意在灸時要防止燒傷,同時孕婦勿用。
神闕穴也是人體長壽要穴之一。經常對神闕穴進行鍛煉,可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麵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並對腹痛腸鳴、水腫膨脹、瀉痢脫肛、中風脫症等有獨特的療效。
你還要這樣做——
日常生活中隻要注意以下幾方麵,就可以預防口瘡的發生。
1.飲食要合理。平時要避免暴飲暴食,少吃辛辣和油膩厚味的食物,要多喝開水,多吃蔬菜,保持大便暢通,避免便秘。另外,還要多吃富含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的食物,這樣有利於潰瘍愈合。
2.注意口腔衛生。飯後漱口、早晚刷牙,可預防口瘡的發生。經常出現潰瘍者,不妨每天早晨起來後用淡鹽水漱口。
3.堅持鍛煉身體。體育鍛煉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特別是長期坐辦公室的人更應如此。如果一天到晚都坐著辦公,不但易患口瘡,還會影響整個消化功能。
4.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時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操勞。
5.學會放鬆自己。保持舒暢的心情和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水分穴可消除腿部浮腫
【位置及取穴】:在腹部正中線上,肚臍上1寸處。
【功效及主治】:通調水道,理氣止痛。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水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