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 治理天下:休養生息與亂世重典 對子女的培養和教育
朱元璋子女眾多,共有二十六個兒子和十六個女兒。按照明朝的宗藩製度,皇帝的兒子,除了長子立為太子外,其餘各子均封為親王。
朱元璋對親王們的教育,可以說廢盡了心機。他既用言教,又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曆作為榜樣,為子孫們做出表率。
他說,當年的有道之君,都是勤於政事的。他們心裏麵始終裝著老百姓,所以才能保住江山。但是,到了他們的子孫繼位的時候,對於道德修養的提高,往往就不加注意了。在內沉湎於女色,在外恣意於遊獵,沒有節製,政教不修,禮崩樂壞。這樣下去,就會“天棄於上,民離於下”,終於丟了天下國家。作為我的子孫應該學習古代的先賢聖哲,“兢兢業業,日慎一日,鑒彼荒淫,勿蹈其轍”,那樣你們才能常享富貴啊。
除了這些大道理,朱元璋還講了一些生活細節上的東西,要求兒子們注意修身養性,要防微杜漸。他說,我持身謹行,也是你們親眼看見的。我平時絕不親近那些演戲的優伶,也沒有酣歌夜飲的欲望。正宮馬皇後也跟我一樣,嚴格地約束自我。對於妃嬪們,我也不會特意寵幸誰,不讓這些人依仗我的寵幸來為非作歹。對於妃嬪中說話不靠譜的人,要仔細察看她們的言行。如果有不對的地方,就要立即糾正,加以詰責。因此她們都注意自己的修養,這樣才不會導致妃嬪之間互相嫉妒,不會使宮闈裏產生紛爭。
至於朝廷上的政事,你們要稽於公論,參決可否,惟善是從。平常休息的時候,對於身邊人的話,要尤加審查,那樣才可以做到言無偏聽,政無阿私。你們處理政事,要持有如履薄冰的態度,要勤政,太陽出來的時候就要開始工作,到夜裏時才可以休息。除非生病了,否則不能懈怠。我現在每天這樣勤奮工作,這樣約束自己,猶恐不及。現在我把這些話跟你們說了,使你們學會持守之道。
從這番話裏,作為現代人的我們,也能體會到朱元璋對兒子們的良苦用心,無論是勤政愛民,還是生活小節,他對兒子們的要求都很嚴格。他的這番諄諄教誨,在時隔六百餘年後,猶言在耳。那麼,朱元璋教育兒子的成果究竟怎麼樣呢?
明初的史實證明,朱元璋對兒子們的教導遠遠沒達到他自己期望的效果,特別是那些分封到外地的親王們。在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為非作歹的人就大有人在,朝官們也不斷向朱元璋告狀,讓朱元璋很苦惱。
早在朱元璋尚未稱帝的吳元年(1367年),他就要求諸子在實踐中接受鍛煉。當時朱元璋已生有七個兒子,他希望將來諸子能夠繼承、發揚他的大業,而不要做生於安逸、長於富貴的紈絝子弟。
這年十月二十二日,他讓長子朱標、次子朱到臨濠拜謁祖宗陵墓,順便了解民間疾苦和自己創業的艱難,要求他們“因道途之險易,以知鞍馬之勤勞;觀小民之生業,以知衣食之艱難;察民情之好惡,以知風俗之美惡。”
他要求兒子們到祖宗陵墓之所去拜祭,並訪求父老,問問他起兵渡江時的事,並記在心裏,以了解他這個做父親的創業有多麼不易。
這年十一月,圜丘(天壇)建成,朱元璋出視,朱標從行。朱元璋命令身邊的人引導朱標遍曆農家,觀察他們的居室飲食器用,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狀況。
回來後,他對朱標說:“你現在知道農家生活有多麼辛苦了吧?莊稼人,身不離畎畝,手不離耒耜,一年到頭都得操勞,沒法休息。他們住的,不過是茅茨草戶;穿的,不過是練裳布衣;吃的,不過是菜羹糲飯,而國家經費都是從他們那裏來的。所以,我要讓你知道,凡居處食用一定要念農之勞,使之不苦於饑寒。如果你不想著這一點,還對他們加以橫征暴斂,老百姓可就活不下去了。”
明朝在皇宮中建有大本堂,這裏藏有古今圖書,是太子和諸王讀書的地方。朱元璋聘請天下名師擔任教師,不僅傳習經史禮儀,也朝夕論說“民間稼穡之事”和“往古成功之跡”。師傅們對皇子們管束甚嚴,皇子中有不聽話的,甚至要挨打。
大本堂的建築不加雕飾,朱元璋命宦官內侍在院中種植蔬菜,他說:“此非不可起亭館台榭,為遊觀之所,今但令內使種蔬,誠不忍傷民之財,勞民之力耳。昔商紂崇飾宮室,不恤人民,天下怨之,身死國亡。漢文帝欲做露台,而惜百金之費,當時民安國富。夫奢儉不同,治亂懸判。爾等當記吾言,常有儆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