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的另一個重要方麵就是“知彼”,所謂“知彼”就是要充分了解自身之外的情況,包括自己的工作、團隊、公司、同事、競爭對手等等,凡是能對自身的工作事業產生某種影響的外界因素,都屬於“彼”的範疇。
一個優秀的人,必須要對工作的環境和其他情況有充分的了解,這樣他才能有效地開展工作。如果一個人連他所從事的工作都不了解,他怎麼可能做出出色的業績來呢?如果連對手的實力都不了解,又如何能打敗對手呢?如果不了解同事的一些工作習慣,那麼在團隊中,大家又如何能進行合作呢?
競爭中,最重要的就是清楚自身的實力,掌握對手的實力,隻有這樣才能在適當的時機采取合理的策略,既不延誤戰機,也不以卵擊石、螳臂擋車。
2.冷靜也是一種智慧
諸葛亮一生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成就無數偉業,無論在舌戰群儒、大擺空城計還是在指揮赤壁之戰時,他都始終保持著那種氣定神閑的世外方士姿態,他在《誡子書》中教育子女:“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一介儒生而能彪炳於中國曆史,尤其是中國軍事史,他的智慧得益於中國文化中靜中取動的精髓。
中國哲學之於西方哲學的重要區別就是在於講求“靜”,在靜觀中保全自己,爭取機會。老子說:“靜為躁君,一動不如一靜”,這並不是鼓勵人們消極無為,而是說要靜待時機,不可莽動。
有人研究後發現:在人成才的因素中,智商隻占20%,而情商占了80%,情商簡單言之就是控製情緒的能力,也是意誌力的表現。實際上,當我們與別人爭論得臉紅脖子粗時,我們就已經輸了,輸在了情商上。有些時候,在競爭中,決定競爭結果的是情商,是那種臨危險不亂的冷靜。
乒乓國手鄧亞萍在一次訪談中談到自己如何力克國際上項尖高手連連奪冠時,說:其實大家在技術上的差別並不大,我能取勝靠的是冷靜,即使輸球我也不會慌亂,而是更加沉著,我會用眼神狠狠地“罩”住對方,往往是對方接不住我的冷冷眼光,首先在氣勢上就輸了。
1997年香港如約回歸祖國懷抱,在慶祝這一偉大曆史時刻的同時,我們無不緬懷為祖國一統一大業做出卓越貢獻的領袖鄧小平同誌,深深為他在中英談判中表現出的堅定立場、高超智慧所折服,更加佩服他冷靜中不失果斷,溫和不乏威嚴的人性力量。
有這樣一個曆史鏡頭被定格在曆史的影像中:在1984年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最後一輪談判中,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並排坐在沙發上,鄧小平兩手鬆馳地放在兩邊的扶手上,神態鎮定自若,另一邊“鐵娘子”撒切爾夫人雖然麵帶微笑,卻明顯露出不自信:她身子測向鄧小平一邊,雙腿拘謹地並在一起。談判中鄧小平據理力爭,有理有節,卻不卑不亢,最後終於一舉定乾坤,改寫了香港的曆史,也讓“鐵娘子”的政治生涯中少了一項光輝的記錄,以至於她神思恍惚,在上台階時竟然摔了一跤,在氣勢的較量中又輸了一回。
在生活中,冷靜有時候就是在給自己退路的同時,也給了他人退路。人生如戰場,每天我們接受的都是來自他人與自己的挑戰,能夠自己戰勝自己的人才能夠戰勝別人。一個人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於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人生的命運無法預測,但我們在麵對艱難與重創時完全可以選擇不一樣的方式,不一樣的態度。如果說麵對困難與災難時人們表現出的冷靜更多的是一種氣勢,一種生存的本能與技巧,那麼麵對盛名與利益時表現出的冷靜就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一種更達觀的生活態度。
此外,冷靜不是退卻,也不是放棄,而是一種靜觀其變然後出手製敵的策略。冷靜處事、達觀生活是一種哲學,一門藝術,也是一種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