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空城計(2 / 3)

當司馬懿帶隊離開的時候,諸葛亮站在城樓上看見遠去的魏兵馬上擦了一把冷汗,哈哈大笑起來。他對吳懿說:“我考慮著司馬懿因為害怕我有伏兵,一定不會走大路,而會繞著北山逃走。你趕快帶上三千人馬到北山去候著,等到魏軍過去一半的時候,就在山穀裏擂鼓呐喊,切記不能出去交戰。如果他們把軍械、糧草什麼的扔了,你們就撿一些,直接運到陽平關去,我隨後就到。”接著,諸葛亮又下了一道命令,叫西城的老百姓一千多家跟著軍隊一起搬到漢中去,免得給魏兵殺害了。

於是吳懿帶著三千人馬抄小道趕到了北山,早早埋伏了起來。司馬懿果真不出諸葛亮所料,帶著隊伍繞遠沿著北山退去,忽然聽到後麵打鼓的聲音響徹山穀,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馬追了上來。司馬懿早就想到蜀兵在這一帶可能會有埋伏,這會兒他們真追上來了,他連忙命令士兵們把糧草物資都扔掉,沒頭沒腦地往前跑。

吳懿的士兵隻是擂鼓呐喊,並不去追趕而是等到魏兵跑遠了,他們從容的把魏兵扔下的東西撿起來,都帶回了陽平關,非但沒有損失一兵一卒,還白撿了很多東西。這時候,諸葛亮已經到了陽平關,王平、魏延、趙雲、馬岱等各路兵馬也都陸續到了,這場危機總算是有驚無險的被化解了。

★ 心星點燈

1.了解對手,對症下藥

實際上,空城計純粹是一種心理戰,在己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方暴露我城內空虛,就是所謂“虛者虛之”。敵方產生懷疑,更會猶豫不前,就是所謂“疑中生疑”。敵人怕城內有埋伏,怕陷進埋伏圈內,但這是懸而又懸的“險策”。

空城計頻頻被運用在軍事戰鬥中,近代解放戰爭中,聶榮臻元帥就很好的“唱”過一出空城計。那是1948年10月,傅作義集中他的第94軍、暫編第17師、新編騎兵第4師、騎兵第12旅等優勢兵力,並集結了數千輛汽車,企圖快速奔襲石家莊。當時,石家莊我軍隻有一個中央警備團和一個教導團,另有冀中軍區三個地方團在定縣以北擔任阻擊。顯然,用這點兵力守住石家莊是不可能的。這時,聶榮臻同誌就當起了新“諸葛”,導演了一出新的“空城計”。

聶榮臻同誌一麵部署地方部隊和中央警備團在沙河、滹沱河一帶構築防禦陣地,一麵令在張家口以西應縣地區的我之主力第3縱隊,日夜兼程南下,馳援石家莊。同時又搞了個“先聲奪人”,以軍區發言人的名義發表廣播談話,揭露傅作義偷襲石家莊的陰謀,宣稱“我軍已準備就緒,隻要你們敢來,就休想再回得去”。廣播以後,敵人立即派飛機低空偵察,發現我軍在沙河、滹沱河構築了三道正麵很寬的防禦工事,遂陷入狐疑不安。幾天以後,敵機又發現易縣、大龍華地區以西的我軍主力南下,而我第6縱隊在盂縣一帶又全殲了閻錫山派來配合傅軍南進之第49師。這一來,敵人更慌了,擔心被我兩麵夾攻。於是,傅作義急忙下令,停止進攻石家莊。我軍以虛的手段爭取了時間,最後以實的行動,粉碎了敵人偷襲石家莊的狂妄企圖。

可以說諸葛亮的“空城計”是逼出來的,搞的是虛而虛之,未免過於冒險而帶有偶然性,相比來說,聶榮臻元帥的虛中有實,更能穩操勝券,立於不敗之地。

任何時候,在競爭中,了解競爭對手都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知己知彼”,首先是要“知己”,“知己”就是要充分認識自身的實力,對自己有準確的定位,明確自身的優點和缺點,既不自高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人,但是你如果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能夠發揮自己的優點,改善自己的缺點,就接近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