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別人的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如果無傷大局,那就放過去,沒有必要去抓住不放,更不要當眾批評,因為人性都是相通的,在別人犯錯時,最受不了的是被人當麵揭短,使他蒙羞,甚至引得大家對他群起而攻之,這會嚴重的傷害他的感情,他也許會承認錯誤,但無法接受這種批評方式,這將使他對周圍的人充滿敵意,一旦有機會,就可能以牙還牙。
2.以德服人,人心為上
孟獲是個猛將,是難得的人才,諸葛亮沒有強勢的隻用武力來使他屈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放他走,以寬容獲得的心態,使孟獲認識到了自己的不是,最終為諸葛亮寬闊的胸懷與氣度所感動,意識到了自己的叛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意識到了“和”的可貴,自願放棄叛亂,並說服了其他叛亂者,歸順朝廷。
諸葛亮以德服人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難免會有磕磕碰碰,產生一些矛盾,遇到矛盾,雙方起了摩擦該如何解決呢?毫不退讓、以牙還牙,隻會結下更深的仇怨,會由言語互罵升級到刀槍往來;而以德為先、主動承讓,則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握手言歡。
相傳有這樣一個發生在康熙年間的故事,:一天,有一個人騎快馬跑進宰相府,這個人送給宰相張英一封來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原來,張家人與鄰居葉家發生了地界糾紛。兩家大院的宅地,大約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地界便不怎麼清晰了,於是兩家起了爭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由於牽涉到宰相大人,官府都不願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隻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
張英看過來信,隻是釋然一笑,旁邊的人麵麵相覷,莫名其妙,隻見他揮起大筆,一首詩一揮而就。詩日:“千裏家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然後將詩交給來人,命快速帶回老家。
家裏人一見書信回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想出了辦法給家人撐腰,但是,家裏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詩,家人一合計也隻有“讓”這惟一的辦法,不如讓三尺看看,於是立即動員家人拆讓三尺,鄰居們都交口稱讚張英和他家人的曠達態度。
對宰相一家的忍讓行為,葉家十分感動,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圍牆向後退三尺。兩家人的爭端很快平息了,於是兩家之間,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其中有張家的一半,也有葉家的一半。
這條一百多米長的巷子很短,但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張英乃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權勢顯赫,如果在處理自家與葉家的矛盾時,稍稍打個招呼,露點口風,肯定會發生自下而上的傾斜,葉家肯定無力抗衡;再進一步,要是通過地方政府幹涉,葉家更會吃不了兜著走。
而身為宰相的張英,處理家事時並沒有以權壓人,而是采取忍讓的態度,以德來服人。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張英是一個正直、可信賴的人,他處理家事能不濫用權力,那處理國家大事的時候肯定更不會濫用權力,也正是這種優良的品德使他成為人民敬服、國家信賴的忠正之臣。
實際上,不管是在古代的政治環境中,還是在今天的經濟社會裏,仁德待人都是成功者很高妙的做人技巧。反觀一些人在某方麵堪稱能人,卻因為自身人格問題而被曆史釘在恥辱柱上:汪精衛聰明倜儻,周作人才華橫溢,但他們在人生的緊要關頭,投敵叛國,成為了千古罪人。其中的周作人,雖然在文學上取得了極大成就,與其兄魯迅不分上下,但是做人的失敗使他隻能是一個作家,無法被稱為文學大師。由此可見,以德服人才是大能、大智慧。如果一個人每天趾高氣揚,對別人頤指氣使,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失道寡助、不受人歡迎的異類。我們也很難想象,一個不懂得善待他人的人能夠獲得成功。
一個人具有良好的品德才能讓人敬服,不以勢壓人,忍讓為先,就會樹立可靠的形象。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於一些蠅頭小利,更不能示強逞能,遇事先禮讓別人,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敬佩,“我敬人一尺,人必還我一丈”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