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園結義(1 / 3)

一、桃園結義

推薦理由

“桃園結義”選自《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主要講述了劉備、關羽和張飛為了解救天下蒼生、實現理想抱負,焚香結盟的故事。“桃園結義”是全書的第一個故事,既引出了全書的三位主要人物,又揭示了全書將要從多方麵加以表現的忠義主題。這也是作者為什麼從一開始,就將這樣的一個故事放在了全書首位的原因。

★ 心靈之旅

話說在公元200多年的時候,中國正處在漢朝末期,當政的皇帝昏庸無能,隻知道自己享樂,下麵的官員們花天酒地,也不管民眾死活。再加上連年幹旱,人民的生活非常艱難,滿地餓殍,橫屍遍野,老百姓活不下去了,紛紛起來造反。

在巨鹿有一個叫張角的人,見人民都怨恨官府,便與他的弟弟張梁、張寶舉旗率眾起義,各地百姓也紛紛加入隊伍中,起義軍的勢力迅速壯大。

起義軍攻勢凶猛,官兵節節敗退,很快就威脅到了統治階級的政權。聽到起義軍即將攻打幽州地界的消息,幽州太守嚇得徹夜無眠,連忙召校尉鄒靖商議。鄒靖說幽州的兵太少了,無法抵擋攻勢,建議寫榜文到各縣招募兵馬。

很快,政府的榜文就貼了出來,看榜的人圍了裏三層外三層,大家議論紛紛,都在考慮是否去參軍。

人群中有個穿著破爛、身上還掛著幾根稻草絲的大漢,他兩耳垂肩,雙手過膝,麵如冠玉,唇若塗脂,身長七尺五寸(按照現在來說,有將近一米八的個頭),站在人群中頗有鶴立雞群之勢。雖然此人衣著簡陋,卻有富貴之相,這個人就是劉備。

說起劉備,鄉裏鄉親都不陌生,據說他是漢室後人,自幼喪親,十五歲的時候曾外出求學,不太喜歡讀書卻很討先生喜歡,因為他性格寬厚、穩重內斂、為人耿直、正義淩然,從小就有很高的誌向,還很喜歡結交朋友。

劉備打小時候起,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那時候家裏很窮,有時甚至連飯都吃不上,但是他從來不以為然。有一次,他和其他孩子在樹下玩耍,那棵樹長得很高,枝葉繁茂。他昂起頭,指著這棵大樹說;“以後我當天子的時候,我的車就要用這麼大的頂賬!”

劉備的叔叔劉元起,時常在劉備一家生活困難的時候,給予援助。當他聽到了劉備的話,心裏暗暗敬佩,對親戚鄰人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大有出息。果不其然,後來劉備真的成為光宗耀祖的英雄。

看著朝廷招兵的榜文,想想自己空有滿腹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卻無處施展,如今已近而立之年,卻依然靠販麻鞋、織草席為生,連生計都有困難,想到天下蒼生飽受天災和戰亂,劉備心裏非常鬱悶,他心裏產生了去投軍的念頭。但是,就算去投軍又能怎樣呢?一個人勢單力薄,又談何理想和抱負,又能改變什麼呢?劉備抬頭看看天,天陰陰的,像是要下雨的樣子,這讓他更加覺得壓抑,想到這裏,不覺地長歎了一聲。

這時,從劉備背後響起一個洪亮的聲音:“戰局當前,形勢窘迫,一個大男人家,不想著給國家出力,哪還有心思歎氣?”

劉備循聲回頭一看,嚇了一跳,說話的人比自己還要高出半個頭,隻見他豹子頭,圓眼睛,滿腮的胡須像鋼絲一樣豎著,聲音像洪鍾,樣子十分威武。

劉備見此人形貌不凡,不像一般人,便雙手抱拳,問道:“壯士何方英雄?”那人不客氣地說:“我叫張飛,現在自己開著個小店鋪,做點賣酒、屠宰豬羊的生意,喜歡結交天下豪傑。剛才我見你氣度不凡,滿身英氣,又見你看著榜文歎氣,所以才忍不住和你搭話。”

聽了此人的一番話,劉備心裏尋思,難道上天猜到了我的心思,派人來助我了嗎?連忙說:“我本來是漢室的宗親,因家庭變故,落魄到這般田地,現在聽說黃巾軍如此猖獗,政局混亂,國家平亂無方。想做一番事業,讓人民過上幸福安寧的日子,但無奈我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才會在此歎氣啊。”

張飛見劉備也在關心國家大事,這和自己想到一處了,很是高興,就說:“正好,我也正有此意,我家境還好,家裏有一片莊園。你說得對,一個人的力量確實單薄,不如這樣,咱們一起幹吧,還可以再招募一些勇士共同幹一番大事業。這樣好了,我請你去喝酒,咱們邊喝邊聊!”於是,兩人一拍即合,相邀一起到酒店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