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能力26練就一副火眼金睛:看透他人的能力(3 / 3)

2.措辭的習慣流露出的“秘密”

語言表明出身,語言除了社會的、階層的或地理上的差別外,還有因個人的水平而出現差別的心理性的措辭。人的種種曲折的深層心理就會不知不覺地反映在自我表現的手段――措辭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現的自我形象無關,通過分析措辭常常就可以大體上看出這個人的真實形象,在這種意義上,正是本人沒意識到的措辭的特征比詞語的內容遠為雄辯地告訴我們其人自身。

使用第一人稱單數的人,獨立心和自主性強,常用複數的人多見於缺乏個性、埋沒於集體中、隨聲附和型的人。

人們總是認為是在用自己的話說話,寫文章。實際上無意中在借用別人的話,有自我擴大欲,反過來探尋這一點,就能窺見其人的內心深處。例如,對說話者使用難懂的詞和外語的人多會感到困惑,其實,這種人多是將詞語作為掩飾自己內心弱點的盾牌。擇業時,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能是必要的,但若過分矯飾,反而畫蛇添足,讓別人如墜雲霧的效果是最不利的。這種情形常常不過是反證了對自己的智能的自卑意識,將詞語作為盾牌,掩飾自己的自卑感。《圍城》中的張先生在方鴻漸麵前大肆賣弄自己的洋文,以顯示自己博學,實際上隻反映出其知識的貧乏。

3.說話方式能反映真實想法

一般說來,一個人的感情或意見,都在說話方式裏表現得清清楚楚,隻要仔細揣摩,即使是弦外之音也能從說話的簾幕下逐漸透露出來。

(1)說話快慢是看破深層心理的重要關鍵

如果對於某人心懷不滿,或者持有敵意態度時,許多人的說話速度都變得遲緩,而且稍有木訥的感覺。如果有愧於心或者說謊時,說話的速度自然就會快起來。

(2)從音調的抑揚頓挫中看破對方心理

當兩個人意見相左時,一個人提高說話的音調,即表示他想壓倒對方。

對於那種心懷企圖的人,他說話時就一定會有意地抑揚頓挫,製造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有一種吸引別人注意力的欲望,自我顯示欲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來了。

(3)由聽話方式看破對方心理

構成談話的前提包括了兩種不同立場的存在者,即說話者與聽話者。我們可以根據對方對自己說話後的各種反應,來突破對方的深層心理。

如果一個人很認真地聽話,他大致會正襟危坐,視線也一直瞪著對方。反之,他的視線必然會散亂,身體也可能在傾斜或亂動,這是他心情厭煩的表現。

有些人仔細傾聽對方的每一句話,等到講述者快說完時,他也會透露自己的心聲,由此看來,這位傾聽者完全依靠堅強的耐心再配合一股好奇心,才能最終突破講話者的秘密。

如果你想套知某人某方麵的消息,你就會和他從一個平常的話題切入,然後認真傾聽、提問、傾聽……一步步達到自己的目的,對方在高興之餘,也忘了提防,相反還會認為你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善解人意呢。

培養:透視他人的幾種方法

1.試探透視法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你試探別人的時候,不要忘記你也有被對方試探的可能,這是在察言觀色時極可能發生的現象。特別是在利用試探法來透視人心的時候,千萬不可忘記,被你試探的對象也有眼睛,疏忽了這一點,事態就可能發展得極為嚴重。

如果在使用試探透視法時,不希望自己同時也被對方試探的話,除了要熟悉這種方法之外,還要時時假設自己正被對方試探。

如果了解了人心,並且按照試探透視原則去做的話,多半能穩操勝券。

2.比較觀察法

“比較法”是一種直觀且有效的觀察方法,它是根據觀察對方在處理事情所表現出來的態度,通過比較,由彼推己得出結論的一種方法。

魯國重臣孟孫打獵時捉到一隻小鹿,命家臣秦西巴用車子把小鹿帶回,在回去的途中,一直有一隻母鹿跟在車後哀鳴。

秦西巴覺得十分可憐,就把小鹿放了。

待孟孫返回家中,知道了緣由,極為生氣,於是把秦西巴幽禁起來。

但是,3個月之後,孟孫不但赦免了秦西巴的罪,並且任命他擔當輔佐自己兒子的任務,近侍驚訝地問:“前些時候,您剛剛處罰了他,如今卻又委以他重任,這是為什麼?”

孟孫回答說:“你連小鹿都不忍捉回,將其放掉,對待我兒子也一定會很仁慈的。”

3.反麵觀察法

如果聽到女朋友說:

“我最討厭你了!”

“啊!完了!她再也不會理我了!”——這是一般社會經驗不足的年輕人的想法。

“哼!真會裝模作樣!”——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已經可以了解對方的心意了。

在社會上,有很多類似這種心裏喜歡你,表麵卻裝成討厭你的情形。所以,我們想看透一個人,如果隻憑他所說的話來判斷,那是無法達到目的的。因為對方所說的“討厭”,說不定就是真的感到“討厭”。為了避免誤會,我們必須將反麵觀察法的原則與正麵觀察法配合交互使用。

從反麵觀察人心,等於多了一個視角,如果能與正麵觀察的視角發生交叉,那準確率無疑會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