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間雕刻 竹刻

竹刻又可以稱為“竹雕”,竹刻是指在竹製品上雕刻多種圖飾或者字的雕刻藝術,極具觀賞價值。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所以竹刻的曆史悠久。

據《清秘藏》記載,宋高宗時,有一個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他能在竹片上雕刻宮殿、人物、鳥語,形神兼備,精妙絕倫。另據《圖畫見聞誌》記載:“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筆一管……片間刻《從軍行》一鋪,人馬毛發,亭台遠水,無不精絕。”由此可見,在唐宋時期,竹刻藝術已經擁有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了。

根據流傳地區,竹刻技藝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主要在今天上海的嘉定地區流傳。嘉定位於上海西北地區,這裏北依瀏河,盛產竹子。嘉定竹刻是明朝正德年間、嘉靖年間的藝人朱鶴所創,並在嘉定地區流傳。在發展過程中,朱鶴將書畫藝術融入竹刻中,並開創了透雕、深雕等“深刻技法”,並使得竹刻成為一項極具觀賞性的民間藝術。之後,朱鶴的兒子朱纓、孫子朱稚等對嘉定竹刻技藝進行了傳承,朱纓的雕刻技法同父親朱鶴相比,他的竹刻作品更加的豐富,風格更加的簡潔精雅,古樸淳厚。

朱鶴祖孫三人奠定了嘉定竹刻藝術的基本風格,當地人將他們合稱為“三朱”。在三朱之後,李流芳、婁堅等“嘉定四先生”進一步發展了嘉定竹刻技藝,他們吸收了三朱的雕刻技藝,然後對雕刻手法進行了創新。

清康熙年間,吳地流傳的創薄地陽文刻法,風格娟秀嫵媚,極有層次性,當時有“鬼斧神工”之稱。當地的封錫祿、封錫爵、封錫璋三兄弟,便是竹刻文化的代表性藝人,他們善於雕刻人物,作品生動傳神,將竹刻的發展推向了全盛時期。嘉定竹刻還被當做貢品送到皇宮大內,康熙、雍正兩位皇帝都曾收藏過嘉定竹刻藝品。康熙帝甚至還將竹刻藝人封錫祿、封錫璋、施天章召入宮廷,加以封賞。到了清朝乾隆時期,乾隆皇帝還將自己做的詩句寫在筆筒上,讓竹刻藝人進行刻錄。當時的嘉定竹刻已經流派紛呈,成為當地最具影響力的民間文化。

清朝末年,嘉定地區作坊林立,店鋪眾多,如“文秀齋”、韓玉的“雲霞室”、葉端甫的“翠晴齋”、張學海的“文玉齋”、朱厚甫的“酉陽俎”、範雅堂的“文元齋”、申竹薌的“瑞芝齋”及“潘鬆雲齋”、“謝蔭軒”等,都在當地擁有重大的影響力。此後,的一段時間,整個竹刻行業的發展處於停滯階段,並逐步地走向衰落。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專門組織了對嘉定竹刻的研究機構,嘉定竹刻一度獲得振興。

嘉定竹刻主要以家族、師徒的方式進行傳承,嘉定竹刻是嘉定當地人以刀代筆,將傳統的詩、書、畫、文等藝術融為一體,使得主客產品因此獲得了書卷靈氣,風雅絕俗,嘉定竹刻也因此十分適合文人的口味,被曆代文人墨客當做把玩的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