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竹刻的品種有以竹筒和竹片做成的筆筒、香筒等,表現內容有人物、山水、草木、飛禽走獸等,技法有淺刻、深刻、薄地陽文、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刻等十幾種,具有明顯的地域風格,欣賞價值遠遠超過實用價值。由於嘉定竹刻產品是純粹的手工作品,製作工藝複雜,且費時費神。加上竹刻沒有多少實用價值,很少有人買這種工藝品,經濟效益很差,大多數藝人選擇了改行換業,造成了很多傳統雕刻藝術的消失。另外,隨著中國社會城市化的發展,大片大片的竹林消失,竹刻原材料匱乏,目前的嘉定竹刻藝術正逐步走向滅亡,急需人類保護。

第二類,寶慶竹刻。

寶慶竹刻是指在湖南省邵陽市地區流傳的竹刻藝術。寶慶是湖南邵陽的舊稱,是湖南南部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寶慶地區地理形勢以半丘陵、半平原為主,自古以來便盛產楠竹,竹刻製品十分發達,是中國竹刻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寶慶竹刻是一種集觀賞性、實用性於一體的民間藝術,由當地的實用竹刻工藝衍生而來。寶慶竹刻起源於明朝,至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曆史了。

明朝時編修的《寶慶府誌》,曾經詳細記載了明萬曆年間,寶慶竹刻名師潘一龍的雕刻技藝和雕刻作品。

清朝康熙年間,寶慶竹刻藝人王尚智發明了翻簧竹刻,也就是先將竹子去清去節,取得竹簧,經過煮、曬、碾等數道工序後,再壓平貼於木胎或者竹胎上,經過拋光打磨,在上麵雕刻出人物、山水、花鳥等情景。王尚智的竹簧雕刻品一經問世,便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爭相搶購,並用來作為互贈互送的禮品。後來,寶慶竹刻還成為清政府同外國邦交的禮品。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寶慶竹刻也大放異彩,獲得了金質獎章。1950年,毛澤東出訪蘇聯時,就曾攜帶八件寶慶竹刻工藝品,作為送給國家領導人斯大林的壽禮。

寶慶竹刻品類齊全,內容題材廣泛,雕刻手法別致,刀法自成體係,流傳下來的刀法多達二十多種。寶慶竹刻的大師們,巧妙地將中國文人的審美情趣同中國古典山水畫的柔情蜜意相結合,創造出韻味古典、悠長的精美作品,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

新中國成立後的中國,先後曆經了多次政治浩劫,無數文化毀在那一場場的政治動亂之中。寶慶竹刻卻一枝獨秀,憑借著頑強的生命力,在動亂中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