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說唱與歌謠 四季生產調
哈尼族四季生產調主要廣泛流傳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建水等縣的哈尼族聚居區,並且最初起源的時間不會晚於唐代時期。作為山區梯田生產技術及其禮儀禁忌的一本百科大典,哈尼族四季生產調主要內容包括了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單元的內容。其中引子部分主要強調祖先傳承下來的四季生產調對哈尼族的生存生活所具備的重要意義,其餘部分則是按照季節的順序分別講述了梯田耕作的主要程序、技術要領,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天文曆法知識、自然物候變化規律、節慶祭典知識和人生禮節規範等一係列的知識。
四季生產調雖然存在多種不同的版本,但是每個版本的主要內容都是一致的。目前紅河州所收集到的歌謠大約有1670多行,裏麵的內容就分為引子、冬季三月、春季三月、夏季三月、秋季三月5個部分,完整再現了哈尼族的勞動生產程序和生活風俗場景,傳授係統的哈尼族梯田農耕生產技術和獨特生活習俗,是一部完整的哈尼族生產生活百科教科書。其中引子部分就有41行,並且全都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強調了傳承古歌、傳授傳統知識的重要性,其餘幾個部分則是按照季節的順序分別講述或介紹梯田農耕的程序,包括泡田、打埂、育種、撒秧、插秧、拔秧、栽秧、薅秧、打穀子、背穀子、入倉等一係列的過程以及相關的民俗活動。這裏麵也同樣包括了與農耕活動相對應的天文曆法和自然物候變化的規律,並且還采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詳細描繪了哈尼族祭寨神、六月年、十月年這三個祈禱祭奠和慶豐收的節日,並對青年男女們進行著人生禮儀的教育。
四季生產調的整個體係十分嚴整,通俗易懂,既可以吟誦也可以歌唱,語言形象生動,貼近日常的生產、生活,而且傳承的曆史悠久,具有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四季生產調不僅僅是梯田生產技術的全麵總結,同時也是哈尼族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重要作品。
通常四季生產調在演唱的時候,沒有任何的表演動作和樂器伴奏,音調非常古樸、莊嚴、平緩、穩健。在東南亞的緬甸、越南、老撾、泰國等國家的哈尼族直到今天都在傳唱著這首古老的歌謠。因此,四季生產調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除此之外,四季生產調還見證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變遷曆程,對研究人類梯田稻作文明所具有的曆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另外,四季生產調直白、樸素、詼諧幽默的語言表述風格給人親切感,從而產生一種藝術享受和審美體驗。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四季生產調都在哈尼族社會的生產、生活中起著關鍵性的指導作用。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多元化的文化藝術的強烈衝擊,如今的哈尼族年輕人的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哈尼族四季生產調的傳承也麵臨著斷層的問題。時至今日目,能夠係統完整地傳唱四季生產調的老藝人和祭師已經寥寥無幾,因而,對四季生產調的搶救、保護工作便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