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說唱與歌謠 壯族嘹歌

壯族嘹歌是我國著名的壯族長篇古歌,是經過曆代的口頭傳誦之後,再由壯族文人的進一步加工和刪改,並用古壯字記錄,然後在格式上作了適當規範的歌謠集。壯族嘹歌和其他口頭傳唱的民歌有所區別的是,它的內容相對固定,並且全部采用古壯字傳抄流行,是一首反映壯族人民勞動、生產、生活、愛情、婚姻、曆史等方麵內容的傳統民歌。

有關壯族嘹歌,還流傳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姆娘原是一位十分美麗的姑娘,人們都稱呼她為仙姑,方圓數百裏慕名前來提親的人們都要踏破了仙姑家的門檻,可是卻都被仙姑婉言謝絕。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原來,仙姑早就和隆安縣的一名名叫三偶的小夥子相愛,三偶不僅長相英俊,而且為人還十分勤勞勇敢。仙姑和三偶兩人選好了結婚的日期,就是在農曆的七月十四日,這一天三偶帶著他的迎親隊伍前來迎接仙姑過門拜堂成親。不料當地的惡霸岜華早就對仙姑的美貌垂涎三尺,多次找人去仙姑家說媒,都被仙姑回絕,因而一直懷恨在心。

當岜華看到三偶已經接到仙姑並準備上路的時候,就趕忙帶領著一幫家丁前去攔劫仙姑。仙姑和三偶拚盡所有力氣反抗岜華,岜華對此憤怒不已,隨手就拉出身上的弓箭朝仙姑射去,豈料弓箭穿過了仙姑的頭頂,將仙姑的頭發花冠給分成兩半。仙姑恨透了岜華的所作所為,就向附近的九龍山借來了一把大斧,和三偶一起同這些人搏鬥。在搏鬥的當中,岜華的頭顱被砍落下來然後變成了一座小山,三偶的頭顱也被砍掉踢到了右江河對岸。仙姑失去了心愛的三偶,悲痛不已,毅然決然地變成一座孤山守節終身。後來,人們就稱這座山為姆娘山。

人們為了紀念仙姑的不畏強權、敢於鬥爭,對愛情忠貞不渝的精神,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七月十四至十八日,四麵八方的青年男女都會自發地彙集到姆娘山東邊的一片相思林下麵對歌談情,因而這個地方也就成為了平果遐邇馳名的歌圩之一。

壯族嘹歌的曲調比較豐富多彩,除了《船歌》擁有固定的曲調以外,一般都不會固定哪些歌詞采用那些曲調,有的時候可以用不同的曲調去演唱同一首歌,嘹歌在經過千百年的傳唱以後,和當地的方言(壯語)相互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哈嘹、嘶咯嘹、的客嘹、那海嘹、長嘹、酒嘹等各具特色的曲調。其中這些各具特色的曲調包含了其特別的含義:

1.哈嘹。這個曲調主要傳唱於太平、城關、果化三個鄉鎮的平原、土坡地區。主要由於每個樂段的尾音都延音唱“哈嘹”這個襯詞而得名。

2.嘶咯嘹。這個曲調是“歡櫓”(即船歌)的專用曲調。以唱舟船和過河為內容的歌詞都要用這個曲調來唱,主要傳唱於太平、城關、果化三個鄉鎮的平原、土坡地區。因每個樂段都反複唱出“嘶咯”這個襯詞而得名。

3.的客嘹。這個曲調主要傳唱於平果縣耶圩、同老兩個鄉和田東縣思林鎮的半石山、半土坡地區。因引(領)歌句帶唱“的客”而得名。

4.那海嘹。這個曲調主要傳唱於平果縣海城鄉石山區那海街一帶而得名。由於此曲富於抒發情感,旋律悠揚動聽,從而被專家們讚譽為“從泥土裏長出來的歌”、“天籟之音”。

5.長嘹。也就是“歡弄”的意思。這個曲調的主要特點是把“啊”、“嘻”、“哎”等襯詞進行自由的延唱,其尾音“嘹”也因為要比其他曲種延長而著稱。長嘹主要傳唱於平果縣太平、舊城、耶圩三個鄉鎮部分石山區。

6.喝酒嘹。主要傳唱於平果縣新安鎮西蘭、都先村一帶山區。喝酒嘹的唱法是每樂句都會配唱一句歌詞,並在每句歌詞之中和之後都帶唱“嘻”、“哈”、“好友好友”這幾個襯詞。喝酒嘹因為是喝酒的時候演唱而得名。這個曲調由於傳唱區域在右江南岸,受南路山歌“詩”的影響比較大,所以有著明顯的“喃詩”和“文歌”的影子。

嘹歌不僅僅是某一個曆史時期的作品,同時也是壯族古代民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嘹歌已經深深地影響到壯族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以及他們的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麵,甚至還影響到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社會的進步發展等等。在嘹歌進行傳播的地方,壯民族的每一個人,在他們的一生當中幾乎都參加過嘹歌的活動,其中也包括掌握漢文化的壯族知識分子在內的壯族各個階層人民,都曾關注並參與到嘹歌的活動中來。

嘹歌所擁有的獨特的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在我國各個民族的長詩當中都是極為罕見的。嘹歌的主要特點在於采用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在抒情的氣氛中展開故事情節。有的時候雖然也在描寫景物,可卻是為了抒情的需要而演唱出來的,這種表達方式非常符合壯族人民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民族性格特征。同時,這種抒情還賦予了壯族長詩情真意切、纏綿悱惻的特殊藝術格調,從而讓嘹歌成為了壯族文學上的一個瑰寶。不僅如此,壯族嘹歌還給後人學習、研究和借鑒壯族文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