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說唱與歌謠 桐城歌
桐城歌主要是起源於“桐城派”的故鄉——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種地方性民歌,是當地勞動人民集體口頭創作的一種韻文形式的民間文學,同時還是一種融合詞、曲、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另外,桐城歌是由山歌、民謠、小調組成,題材十分廣泛,內容豐富多彩,影響廣泛而深遠。
現在就讓我們來節選一部分桐城歌,看看究竟吧:
1.《火亮蟲,夜夜飛》:火亮蟲,夜夜飛,爹爹叫我捉烏龜。烏龜沒有長毛,爹爹叫我扯毛桃;毛桃沒有開花,爹爹叫我扯黃瓜;黃瓜沒落地,爹爹叫我去唱戲;唱戲沒搭台,爹爹叫我去爬柴;爬柴不夠爹爹燒,爹爹把我頭上打一個包。我跟奶奶講(感),奶奶把我頭打一個眼(俺)……
2.《小麻雞,上草堆》:小麻雞,上草堆。爹爹馱棍子打,奶奶燒水泡麻雞。爹爹吃(七)肉(育),奶奶啃骨,兒子喝湯,媳婦聞香。小伢小伢你莫哼,鍋裏還有一塊小雞肫,拿去和你(恩)小姑倆個人分。吃半邊,留半邊,留給奶奶床裏邊。老貓含(扛)到踏板上,老鼠含(扛)到屋簷邊,老哇叼到樹頭尖。奶奶好吃(七)哭三天,眼(俺)睛哭之燈盞大,嘴巴哭之歪半邊。(踏板:床前放鞋的隔板;老哇:烏鴉)
3.《肚子痛》:肚子痛,找老盛;老盛不在家,找老張;老張家裏起著火,不找旁人就找我……
4.《八角樹》:八爺門前有八顆八角(各)樹,八個八哥在八顆八角(各)樹上做了八個窠,八爺拿著八角(各)棍,趕走了八顆八角(各)樹上的八個八哥。
5.《八鬥田》:我家門前有個八鬥田,八鬥田裏有八個缺,八個缺裏有八個鱉,八個和尚拿著八個筲箕,在我家八鬥田八個缺裏捉到八個鱉。
通常,曆朝曆代的詩歌都和民間歌謠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唐代詩人曹鬆,就是桐城文人當中率先進入文學史冊的人物代表,他著名的傳世作品《曹夢征詩集》,感慨諷喻、長於寫實的創作方法,就是明顯采用了桐城歌的長處。從這點可以分析、推斷出,桐城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的曆史時期。到了明代中葉,桐城歌已經興盛開來,不僅成為了當時安徽地區的主要本土民歌,同時還影響到湘、鄂、贛及浙西等廣泛地域,從而形成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桐城歌謠文化帶”,正如明朝學者沈德符在《顧曲雜言》中所描寫的:“……嘉、隆間,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桐城歌’、‘哭皇天’之屬,自兩淮以至江南。”我們由此可以推斷出桐城歌的曆史發展軌跡。
桐城歌和其他地方性民歌相比,有著十分顯著的特征。以民間文學集成出版的《桐城歌謠》為例,這本書中共包含了桐城歌254首,其中最具特色的體式“桐城五句型”就占據了一半,其餘的七言四句和多句,也大都是根據七言五句這個基本句式,然後按照所要表達的內容的需要演變發展而成。
就語言藝術風格方麵來說,桐城歌不僅含蓄,而且還韻味十足、富有情趣。根據葉桂剛在《中國古代歌謠精品賞析》中的記載,就對桐城歌的語言藝術作了深刻、具體的探討,其中,稱《素帕》“使用了雙關的表現手法”,《燈籠》“巧妙地運用了比喻的雙關手法”,《塔》運用的是“桐城時興歌中常用的比喻和象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