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說唱與歌謠 哈薩克族達斯坦

“達斯坦”是哈薩克族有著悠久曆史的一種曲藝形式。“達斯坦”在維語中就是“敘事長詩”的意思。大約在9世紀到10世紀時期,達斯坦還是民間口述的文學形式,情節非常複雜、篇幅也非常的長,通常一首達斯坦可以唱上一天一夜。由於“達斯坦”主要是歌頌哈薩克族青年反抗壓迫,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精神,所以在哈薩克族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也被稱為是哈薩克族曆史的“活化石”。

從內容上來看,哈薩克族達斯坦主要是由英雄史詩、愛情長詩、曆史長詩和黑薩這四大種類構成。在這四大類中,最為有名、影響最為廣泛的作品就是英雄史詩《阿裏帕米斯》、《豁布蘭德》和愛情長詩《吉別克姑娘》、《豁孜闊爾佩席與色彥蘇魯》。

作為一種曲種的達斯坦,主要以說唱長篇韻文故事為基本特征。“敘事長詩”以說唱為表演形式,借用本民族的大型音樂套曲、古老的“木卡姆”中的曲調選段來進行歌唱表演。據傳早在公元3世紀至7世紀時期,生活在中國新疆地區的維吾爾族中,就廣泛流傳過一部名為《阿裏甫·埃爾杜額阿》的達斯坦節目,主要講述的就是本民族英雄埃爾杜額阿的英雄事跡。從此之後表現英雄人物就成為了達斯坦說唱的一個傳統。

哈薩克族民間達斯坦是草原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是一種原生態的口頭文學。哈薩克族民間達斯坦主要是分布在哈薩克族主要聚居的北疆地區,特別是在阿勒泰地區境內,其中福海縣是哈薩克族民間達斯坦流傳比較廣泛,傳承的詩歌最多,民間達斯坦歌手功底最雄厚的一個縣。並且大部分都是集中在闊克阿尕什鄉、喀拉瑪蓋鄉、齊幹吉迭鄉、解特阿熱勒鄉哈薩克民族牧民群眾中間。

哈薩克民間達斯坦在本民族聚居領域裏廣為傳唱,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遷,哈薩克族民間達斯坦將要被湮滅在曆史的長河裏。如今,流傳在民間的哈薩克族民間達斯坦大約有200多部,可是能全部傳承下來的人卻非常少。隻有阿勒泰地區福海縣闊克阿尕什鄉齊勒哈仁村78歲的老人哈孜木·阿勒曼是如今哈薩克族民間達斯坦唯一正統的傳承人,他在13歲的時候就開始學藝,直到今天已經有了六十多年,《哈薩克族民間達斯坦》流傳下來的近200多首中,哈孜木·阿勒曼老人現在還能憑借著記憶說唱出104首《哈薩克族民間達斯坦》,儼然是當今靠記憶說唱最多的一位老藝人,不可否認,這是一種極其珍貴卻又麵臨消亡的文明遺產資源。

由於哈薩克族民間達斯坦沒有留下任何文本性的資料,所以哈孜木·阿勒曼老人便成了唯一的“活字典”、“歌神”,可是由於他已經年邁,所以這一項極其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挽救和保護工作變得極為緊急而重要。

2006年阿勒泰地區文體局、福海縣委、政府將哈薩克民間達斯坦作為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獲得成功。2007年哈薩克民間達斯坦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並授予哈孜木·阿勒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哈薩克族民間達斯坦傳承人。

不僅如此,2008年福海縣委、政府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組織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研究室。展開了對哈薩克族民間“達斯坦”藝人的保護工作,除了每月發放生活費以外,還投入了資金對其居住的房屋進行了維修。這一舉措標誌著哈薩克族民間達斯坦在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民族複興的大環境下獲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