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說唱與歌謠 哈尼哈吧
“哈尼哈吧”主要廣泛流傳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南岸元陽、紅河、綠春、金平縣以及建水縣坡頭鄉、普雄鄉等哈尼族聚居地區。這裏地形險峻、溝壑縱橫、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呈現出“一山分四季、十裏不同天“的氣候特征,尤其適合梯田稻米的生長。同時,這裏的哈尼梯田是現今世界上梯田稻作物麵積集中連片的最大的區域,麵積高達80多萬畝。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勤勞勇敢的哈尼族人民和當地的其他族居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耕梯田。
作為農耕梯田的首創者之一和最大的發揚者——哈尼族,其梯田耕作曆史悠久、耕作麵積最廣闊、農耕技術最精深。由於哈尼人的生存發展主要依賴於梯田的開墾發展,因此梯田也深深地影響了哈尼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麵,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梯田農耕文化現象。哈尼族的沒有自己的文字,農耕生產生活知識的傳播也主要是依靠口傳心授,“哈尼哈吧”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為了重大節慶活動和朋友聚會場合中傳承文化知識的主要方式。
“哈尼哈吧”在哈尼語中是哈尼古歌的意思,是哈尼族社會生活中流傳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民間歌謠,是區別於哈尼族山歌、情歌、兒歌等種類的一種莊重、典雅的古老歌唱方式。
不僅如此,“哈尼哈吧”還涉及哈尼族古代社會的生產勞動、宗教祭典、人文規範、倫理道德、婚嫁喪葬、吃穿用住、文學藝術等等,是世世代代以梯田農耕生產生活為核心的哈尼人教化風俗、規範人生的“百科全書”。從目前已經收集整理到的“哈尼哈吧”資料來分析,哈尼古歌《窩果策尼果》、《哈尼阿培聰坡坡》、《十二奴局》、《木地米地》可以說是“哈尼哈吧”的經典代表作。
另外,從“哈尼哈吧”的演唱方式來看,哈尼哈吧是哈尼族傳統文化最為重要的傳承方式,是哈尼族傳承知識、交流情感、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紐帶。
從“哈尼哈吧”的內容來看,哈尼哈吧內容豐富多彩,囊括了哈尼族社會的生產勞動、宗教祭典、人文規範、婚嫁喪葬、吃穿用住、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麵,可以說是哈尼族社會教化風俗、人生規範的無文字記載,口語傳承的“百科全書”。同時,“哈尼哈吧”還是哈尼族乃至整個西南農耕少數民族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典代表,是係統研究哈尼族傳統社會生產生活、宗教祭典、人文規範、倫理道德、婚嫁喪葬、吃穿用住、文學藝術的重要資料,有十分重要的曆史、科學、文學藝術價值。
“哈尼哈吧”實際上就是哈尼族人民記錄曆史、傳承文化、傳授知識、總結經驗、規範道德、展望未來、傳播良好風尚的主要載體,是紅河哈尼梯田文化的“活化石”,還是一張展現紅河文化的名片。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多元化文化的強烈衝擊,“哈尼哈吧”正麵臨著傳承人斷層的局麵,為進一步保護、挖掘、傳承“哈尼哈吧”這一優秀的民族文化資源,元陽縣撥出了大量資金用於支持這一舉措,並同時在2011年組織有關人員深入到哈尼族民風習俗比較深厚的31個自然村寨,全麵調查有關“哈尼哈吧”的產生、發展、演變的曆史淵源以及分布、流傳情況、傳承人、傳承內容、傳承方式、發展技巧及其價值等10項基本內容。並采取了文本記錄、錄音、攝像等多種形式對所挖掘到的“哈尼哈吧”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整理、歸類存檔,以供對“哈尼哈吧”文化資源的搶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