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有關部門又再一次編輯出版了《白茆山歌集》、《蘆墟山歌集》、《吳歌遺產集粹》和《吳歌論壇》等幾百萬字的吳歌口述和研究資料。中國民間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吳歌如今也逐漸受到了西方學者們的重視。其中,安·比雷爾的《漢代民歌》和《玉台新詠》就將南朝的吳聲歌曲翻譯成了英語;科奈莉亞·托普曼翻譯出版的馮夢龍的《山歌》就將明代的吳歌翻譯成了德語;荷蘭學者施聶姐出版的《中國民歌和民歌手——江蘇南部的山歌》則研究和翻譯了部分現代吳歌。除此之外,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中國傳統民歌保存情況考察團”還曾在1994年的時候來到了蘇州和常熟地區詳細考察了吳歌的保存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中國傳統民間文化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部分。
然而,在長期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生活條件之下,農村交通不便、農民生活困苦,文化生活匱乏,那個時候唱山歌就是唯一的娛樂方式,除了勞動場所以外,到了農閑時節,人們都會進行唱山歌活動,這樣不僅可以自由地抒發情歌,還可以展示人們的創作才能,表現人們的聰明才智,豐富人們的生活。因此,山歌成為了農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和娛樂工具。有的地方還將山歌一代代進行傳承,從而培養出許多優秀的歌手。有的歌手則常在賽歌會上通過對歌、賽歌,施展才能,被人們所讚頌。
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多元化文化的強烈衝擊,吳歌正麵臨著創作停止和傳承人斷層的局麵,需要盡快進行搶救和保護工作。
因此,吳歌作為一種優秀的民間文化,作為我國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受到了國內外眾多學者們的重視。2006年5月20日,吳歌經過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城市為江蘇省蘇州市。2007年6月5日,經過國家文化部確定,江蘇省蘇州市的陸瑞英和楊文英被選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