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說唱與歌謠 吳歌

吳歌,是我國文學史上對吳地民歌民謠的一種總稱,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吳歌是吳語方言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的口頭文學創作,起源於江蘇省東南部,而蘇州地區就是吳歌產生並發展壯大的中心區域。吳歌經過人們口耳相傳,一代代的傳承,因而具備了濃厚的地方特色,主要以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情為主。

顧頡剛先生就曾在他編寫的《吳歌小史》中描述道:“所謂的吳歌,就是廣泛流傳於這一帶小兒女們口中的民間歌曲。”民間歌曲一般包括“歌”和“謠”兩個部分,“歌”一般指的就是“唱山歌”,當然也包括一些俗曲之類;“謠”一般指的就是“順口溜”。“這一帶”,大致說的就是長江三角洲的吳語地區。由於曆史上曆代對區域劃分不同,早期的“吳”是吳國領域的泛指,甚至還包括如今的南京和揚州等地。

如今所說的“吳”,指的就是吳語地區,包括了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也就是江、浙、滬等地的同一個語言文化圈,是共同屬於傳統吳文化的範疇之中。其中蘇州就剛好在它的中心位置,它是一座以“天堂”美名享譽古今中外的曆史文化名城,曆史上采集的吳歌,都是以它為中心,因此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帝位。吳歌和曆代文人所編著的詩、詞、歌、賦又有所不同,是下層人民群眾所創造出來的俗文化,是民間的口頭文學創作,主要是依靠民間的口口相傳和一代代傳承,是極具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間韻文形式。

另外,吳歌裏麵還包括了“命嘯”、“吳聲”、“遊曲”、“半折”、“六變”、“八解”六類音樂,其中後麵三類是漢代以來就有的。除此之外,還有“神弦曲”,這是當地的民間祭祀樂歌。“吳聲”中還有一種依據舊曲而創新的編曲手法,人們稱之為“變”。

吳歌的曆史悠久。相傳在殷商末年,周太王之子泰伯從黃土高原來到了江南水鄉,建立了勾吳國,並采用“以歌為教”的方式,從那個時候算起,吳歌已經擁有了3200多年的曆史。早在宋代郭茂倩編《樂府詩集》的時候就已經把吳歌編入到《清商曲辭》的《吳聲曲》中。明代馮夢龍采錄宋元到明中葉廣泛流傳在民間的大量吳歌,編輯成為《山歌》和《掛枝兒》。清代時期就是長篇敘事吳歌的成熟繁榮時期,經過一些書商的刊印,文人的傳抄和民間藝人的傳承,大量的長篇敘事吳歌得以保存。

到了“五四“運動前後,北京大學發起了歌謠活動,其中《晨報副鐫》於1920年起連載吳歌,之後又陸續編輯出版了《吳歌甲集》(顧頡剛)、《吳歌乙集》(王翼之)、《吳歌丙集》(王君綱)、《吳歌小史》(顧頡剛)等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又繼續編輯成了《吳歌丁集》(顧頡剛輯、王煦華整理)、《吳歌戊集》(王煦華輯)、《吳歌己集》(林宗禮、錢佐元輯)等等。這一係列的編輯整理,讓大量的吳歌得到搜集、整理和研究。尤其是長篇敘事吳歌的發現、挖掘和“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歌謠卷的編纂出版,讓大量的吳歌得到了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