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說唱與歌謠 佘族小說歌

佘族小說歌起源於福建省霞浦縣侯南鎮白露坑村。白露坑是佘族人口最為密集和文化沉澱最為豐富的地區,堪稱是閩東第一村。佘族小說歌盛行於清代,最初的時候佘族小說歌的歌手中一些能識字的人,都會將漢族章回小說和評話唱本改編成為本民族山歌口頭唱本和手抄唱本,然後逐漸在本民族流傳的英雄人物事跡的基礎之上,結合本民族的生活、心理、語言等特點創作出一些作品,例如《高皇歌》、《曆期歌》、《鍾良弼》、《白蛇傳》、《十賢歌》、《鍾景祺》、《藍佃玉》等,都是以此形成而來的小說歌。小說歌作為一種長篇故事歌,是佘族人民群眾所創造出來的獨特的文學樣式和文化載體。

從內容方麵來看,佘族小說歌很大一部分都是取材於我國民間戲曲和曲藝中的故事,而且還和佘族的日常雜歌有所區別。佘族小說歌的基本詩學特點包含了以下四個方麵:

第一個方麵,敘事性強,有鮮明的故事情節;

第二個方麵,有嚴謹的結構章法,每一篇小說歌都是由許多的單首歌曲組成,單首的結構一般是四行,每行是七個字,相當於漢語中的“七絕”;

第三個方麵,運用多種手法對人物形象進行藝術加工;

第四個方麵,作者的名字會被巧妙地隱藏在每首歌的歌尾部分。

由於佘族小說歌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語言輕鬆明快、音韻和諧,可以不采用典故,不進行誇張和修飾,融入敘事、詠物和抒情為一體,情感真切,因而得到了佘族人民群眾的普遍認同。佘族小說歌不僅僅是佘族歌謠中的精髓所在,同時也是佘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現形式和閩東地區最有特色的藝術類別。佘族小說歌在佘族文化史和文學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佘族文化發展中一個進步性的代表。

佘族小說歌的出現,結束了佘族沒有戲劇的曆史,其影響麵遠及閩浙兩省和全國,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又一朵文化奇葩。對佘族小說歌的進一步發掘和保護,是維係整個佘族文化最為有效的橋梁和途徑。佘族小說歌已經遠遠超越了自身存在的價值範疇,從而成為了整個佘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因此,佘族小說歌作為一個民族文化進步的標誌性產物,具有不可替代性。

截至目前,整理到的佘族小說歌的手抄本和口頭小說歌有130多本。健在的歌王傳人鍾昌堯不僅一邊唱歌、傳歌,還四處搜集民歌,目前他已搜集到一百六十多段,共計一百多萬字的佘族小說歌,並且整理出了包括小說歌在內的五百多首。但是鍾昌堯已經是有著73歲的高齡,需要有傳承人來繼續他的佘族小說歌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