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說唱與歌謠 劉三姐歌謠
每年的“三月三”對於壯族地區的人民來說就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因為這一天,是他們的歌圩日,又稱“仙歌節”,他們會舉辦一場盛大的節日來紀念歌後劉三姐。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這一天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日——“三月三”歌節。歌節期間,除了傳統的歌圩活動以外,還會舉辦搶花炮、拋繡球、碰彩蛋以及演壯戲、舞彩龍、擂台詩賽、放電影、武術表演和雜技表演等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除此之外,各種商業貿易、投資洽談等活動也會加入其中,從而形成了一種“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新風尚。每每這個時候,嶺南壯鄉的人們都會齊聚此地,歡歌熱舞。源源不斷的歌笑聲,表達了人們對生活,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和向往之情。
相傳劉三姐出生於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自幼聰慧過人,能歌善舞,被人們視為“神女”。劉三姐和同村的賣柴歌手李小牛青梅竹馬,彼此之間都愛慕已久。可是當地的大財主莫懷仁卻以他們觸犯禮教為名,把他們捆綁起來扔到了河裏,李小牛被淹死,劉三姐卻僥幸逃過一劫,順著河流一路漂到了柳州境內,然後被一位老漁人給救了起來,並收為義女。後來,劉三姐在柳州城內唱歌又唱出名來,莫懷仁得知以後,就請來了三個歌手和劉三姐賽歌,結果落敗而歸。莫懷仁惱羞成怒,就命令自己的手下把劉三姐給捆綁起來裝進豬籠,沉入河底。劉三姐死後,人們就在她的墳前供祭了兩條大鯉魚,正在祭奠的時候墳墓忽然之間裂了開來,劉三姐從裏麵跳了出來,然後騎著一條鯉魚飛上了天,而另外一條鯉魚則變成了“魚峰山”。直到今天,魚峰山上還有劉三姐的白玉雕像,洞內也塑有男女對歌的雕像。
劉三姐歌謠起源於宜州,可是在廣西、全國甚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展示出了壯族歌謠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劉三姐歌謠的主要內容分為:生活歌、生產歌、愛情歌、儀式歌、秘語歌、故事歌和創世古歌7個種類,分別都具有以歌代言的特色。另外,劉三姐歌謠的傳承相對完整、歌謠種類也十分豐富多彩,民族特色十分鮮明生動。
不僅如此,劉三姐歌謠還包含了千百年來極為豐富的情感和傑出的詩性智慧,由於劉三姐歌謠輕便靈活,形式簡單,所以比較容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從而借此表達他們對現實生活的真實感受,吐露心中的喜怒哀樂。因為這些歌都是發自於人們內心的情感,所以聽起來感人至深。
除此以外,劉三姐歌謠還覆蓋到壯族人民的婚喪嫁娶以及各種節慶禮儀當中,從而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歌謠中嫻熟運用的對比手法以及口傳心授的歌詠習俗,曲調優美,形式多樣,展示了壯族歌謠鮮明的藝術特色。同時,劉三姐歌謠的傳統脈絡清晰,代代相傳,形成了一種群體性的思維方式,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基礎上形成來的集體意識,沉澱著很多古老的觀念,內涵豐富。劉三姐歌謠的精神主旨就是壯族文化,隻是借助了漢族文化來進行展現,從而使其成為了多元化相互融合的象征所在。
因此,劉三姐歌謠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表現出了中華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活態文化的魅力。劉三姐歌謠不僅具有見證民族曆史和情感表達方式的文化史研究價值,同時還具有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美學等多個方麵的研究價值。
但是,伴隨著壯族傳統“靠對情歌選擇伴侶”社會基礎的逐漸消失,以及其他多元文化的強烈衝擊,劉三姐歌謠麵臨這傳承斷層的危險,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搶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