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說唱與歌謠 布洛陀
布洛陀是我國壯族先民間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受人尊崇的創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布洛陀》是壯族的長篇詩體創世神話,主要內容描述了布洛陀開天辟地、創造人類的豐功偉績,從古至今都是依靠口耳相傳的方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一帶傳承。大約從明代時期開始,布洛陀在口頭傳唱的同時,還采用古壯字書寫的形式進行保存,其中就有一部分布洛陀變成了壯族民間麽教的經文。
據傳,《布洛陀》起源於廣西田陽縣的敢壯山。傳說,布洛陀和姆洛甲受到玉帝的派遣,於農曆二月初一起程,用籮筐分別挑著五個孩子以及鐮刀和鋤頭等用具,乘著玉皇大帝宮殿前摘下的兩片樹葉,飛到了田陽的上空。這個時候,烏雲密布、電閃雷鳴、雷雨交加,布洛陀肩上的扁擔忽然斷了,兩隻籮筐也墜落到大地上麵,分別落在了相距十裏的那貫和三今兩地,形成今天的敢壯山和五子山,鋤頭和鐮刀墜落的地方也劃開了一道大溝,成為了今天的右江河。
後來,到了每年的三月出氣、初八和初九這三天,許多來自田陽及周邊的百色、田林、田東、平果、淩雲、靖西、德保、巴馬等縣市的十多萬壯族民眾,都會自發地來到敢壯山舉行一場隆重的朝拜布洛陀的祭祀大典——歌圩盛會。祭祀大典由當地德高望重的壯族麽公來主持,各村寨的民眾都會以糖、煙、果、餅、酒、豬、雞、鴨、鵝、牛、羊等供品,按先來後到的順序上香祭供,然後再由麽公帶領眾人高聲念誦祭詞,感謝祖公布洛陀賜給他們豐收、保佑百姓平安幸福。祭祀完畢以後,眾人就會沿著通往山上的小路上山,一路燃香至祖公廟前去還恩許願。所以,從山腳到山頂,會形成一道煙霧繚繞的香火長龍。最後,眾人就會分散到四周的山坡草地,互相對唱起山歌,這種男女老少盡情歡歌的場麵會持續很久,有的時候甚至會唱到第二天上午還不肯離去。
《布洛陀》的內容主要包括了布洛陀創造天地、創造人類、創造世間萬物、創造土皇帝、創造文字曆書和創造倫理道德六個方麵,從中反映出了人類從最開始的蒙昧時代走向了農耕時代的曆史,以及壯族先民各個部落的社會生活情況,這對曆史學、文學、宗教學、古文字學、音韻學和音樂學研究等方麵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除此之外,《布洛陀》的創世神話在內容上還具有原生性特點,在漫長的口頭傳承過程中,經過了一代代人民的不斷加工和豐富,藝術性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布洛陀不僅僅可以幫助人們很好地認識曆史、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同時還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
因此,《布洛陀》創世史詩和歌頌布洛陀創世業績歌謠,可以說是壯族先民的一部原生形態的百科全書,其中裏麵保存著壯族先民對客觀世界、對自然環境的幼稚認識,保存著壯族先民和自然界作鬥爭的曆史,凝聚著壯族先民千百年來在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麵所積累下來的智慧和經驗。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現代化經濟的強烈衝擊,如今的《布洛陀》已經麵臨著傳承斷層的危機,需要有關部門對布洛陀進行搶救和保護,從而使其在現代化社會得以繼續傳承。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布洛陀》口頭文學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