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鍛製及其他 木版水印技藝

木版水印字畫是一種複製工藝,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技藝,它集繪畫、雕刻和印刷為一體,根據水墨滲透原理顯示筆觸墨韻,既可用以創作體現自身特點的藝術作品,也可逼真地複製各類中國字畫,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

木板水印的印刷用料及裝裱形式與原作相同,因而木版水印的複製品具有酷似原作的特殊效果。被人們譽為“藝術再現”,幾可亂真。說起木板水印,榮寶齋的大名就不得不說了,榮寶齋位於北京市宣武區琉璃廠西街,其木版水印技藝堪稱一絕。榮寶齋最著名的木板水印作品要數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該圖複製過程曆時8年,雕刻木版1667塊,套印6000多次,使用了與原畫完全相同的材料和珍貴顏料,是木板水印裏的瑰寶。

木版水印技藝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榮寶齋木版水印源於中國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套印,所謂“版”套印,是根據畫稿筆跡的粗細長短、曲直方圓、剛柔枯潤,設色的深淺、濃淡、冷暖及色相的向背陰陽分版勾摹,刻成若幹板塊,然後對照原作,逐筆依次疊印,力求與原作相同,精確無誤,達到亂真的程度。

早在868年,有一名叫王階的人便用此技術刻《金剛經》扉頁插圖,流傳於世。唐以來書籍多附插圖,16世紀始有彩色套印。後來,榮寶齋在這一傳統技藝基礎上不斷加以改進創新,於1896年設帖套作,延聘刻、印高手,印製了大量精美的詩箋、信箋。民國期間榮寶齋重刊《十竹齋箋譜》,使彩色套印和拱花術獲得了延續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榮寶齋木版水印由原來隻能印大不及尺的詩箋、信箋發展到能惟妙惟肖、神形兼備地印製筆墨淋漓、氣勢豪放的《奔馬圖》及唐代周防的《簪花仕女圖》、宋代馬遠的《踏歌圖》等大幅藝術作品,標誌著雕版印刷術已發展到了巔峰,也說明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術已真正成熟。

發展至今,榮寶齋的木版畫多次出國展出,也遠銷國內外,並被很多國家的博物館收藏。榮寶齋複製舊字畫的技術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木板水印技藝有著特有的工藝手段,主要有勾(分版)、刻(製版)、印(印刷)等基本工藝程序和刻、剔、撣、描等特殊技巧,它以筆、刀、刷子、耙子、國畫顏料、水等材料為基礎工具,以追求複原傳統書畫的藝術形態、筆墨、神采為目的。

木板刻印的第一道工序為勾描,首先要把畫稿上所有同一色調的筆跡劃歸於一套版內,畫麵上有幾種色調,即分成幾套版。色彩簡單的畫麵有二、三套至八、九套版不等,工細而複雜的要分到幾十套,大幅的甚至分到幾百套到一千六百餘套。勾描時先用賽璐珞版覆蓋在原作上,照著勾描;然後用極薄的燕皮紙覆在勾描好的賽璐珞版上再描。將描好以後的畫稿,極其精細地反複檢查其筆觸、神韻,同原作有無出入。之後,再從原作的色調和印刷需要分別勾出幾套版備用。

接下來的工序是刻板,首先把勾在燕皮紙上的畫樣粘在木板上再進行雕刻。這道工序要求極高,除依據墨線雕刻外,還須參看原作,細心領會,持刀如筆,才能把原作的精神和筆法傳達得惟妙惟肖。最後一道工序是印刷,各分版刻成後,依次逐版套印成畫。印刷使用的紙(或絹)、墨、色等材料和原作材料完全一致。

由於木版水印全係手工操作,要求水平高,生產過程時間長,產量少,因此,木版水印畫也被作為一種藝術品而備受人們的推崇。

木板水印是我國優秀的民間傳統技藝,其技藝過程非常具有觀賞價值,應該加以保護和傳承。在木版水印經曆著後繼乏人和市場運營成本高的考驗的情況下,需要有關方麵施以援手,幫助解決困難,走出低穀。2006年,木版水印技藝被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肖剛、王麗菊等人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