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鍛製及其他 宣紙製作技藝
“宣紙是中國勞動人民所發明的藝術創造,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的妙味。”這是我國著名作家郭沫若參觀涇縣宣紙廠時的題詞,充分顯示了宣紙為人類所作的巨大貢獻,時至今日,這項古老的發明依然為人類的進步貢獻著力量。
造紙術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宣紙是傳統手工紙品最傑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寶之首。宣紙以安徽宣城而得名,宣紙產地在安徽涇縣西南方的小嶺一帶,那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適合青檀樹的生長,衝積平原則適宜生產長杆水稻,青檀樹和水稻杆均為宣紙製造提供了優質的原料。適宜的原、輔材料決定了宣紙選擇安徽宣城涇縣的必然性。而這裏的人們則世代相傳製造宣紙,成為了維持生計的重要手段。
宣紙既然如此傑出,那麼它的產生和發展又是怎樣的呢?那就得從唐代說起了。
“宣紙”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著名學者張彥遠所著的《曆代名畫記》一書裏,裏麵有“好事者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的記載,這是最直接對宣紙定名的文章。
到了宋代時,宣紙需求量大增,宣州各地所產宣紙供不應求。宋末元初,曹姓人遷徙至涇縣西鄉小嶺一帶以製造宣紙為生,自此,涇縣小嶺曹氏一族,逐漸發展成宣紙工業中的佼佼者,並且曾一度壟斷了宣紙的生產經營。
元代建立後,南北統一,經濟文化有所發展,尤其是繪畫的繁榮,使得宣紙有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宣紙作為畫家們發揮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視起來,大大地刺激了宣紙業的發展,加上宣紙製造工藝的日趨成熟,使宣紙生產有了長足的進步。
18世紀後期,涇縣宣紙在國際展覽中獲獎並傳入歐美各國(1886年宣紙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獎章),在當時引起轟動,涇縣宣紙的年產量甚至達到了近千噸。
新中國建立後,政府積極扶持宣紙業的發展,在遍訪宣紙世家之後,選定了古紙棚涇縣城東烏溪建立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家宣紙生產廠家,使宣紙業得到複蘇並得到空前的發展。如今宣紙暢銷國內各省市及日本、東南亞、歐美各國,這項優秀的民間技藝仍在書寫著屬於它的輝煌。
宣紙的種類非常多,按料比可分為棉料、淨皮、特淨三大類,有幾十個品種、規格,另有品種繁多的加工紙(熟宣)以及宣紙製品如冊頁、扇麵等,造紙的主要原料多為植物纖維,以竹與木為主,木之纖維柔韌,製成紙,吸墨較強;竹之纖維脆硬,所製之紙,吸墨性較弱,故以此特性不同分為弱吸墨紙類和強吸墨紙類兩大類,弱吸墨紙類多係竹纖維製成,紙麵較光滑,墨浮於表麵,不易慢開,所以色彩鮮豔。其以箋紙類為主,如澄心堂紙、泥金箋等。強吸墨紙類多係木質纖維所製,吸墨性強,表麵生澀,墨一落紙,極易漫開,書寫常加漿或塗蠟,光彩不若箋紙鮮明,較為含蓄。
宣紙質地純白細密,紋理清晰,綿軟堅韌,百折不損,光而不滑,吸水潤墨,宜書宜畫,防腐防蛀,故有“紙壽千年”、“紙中之王”的美稱。用宣紙題字作畫,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骨氣兼蓄,給人躍然紙上,神采飛揚的感覺。
宣紙以青檀皮為主料,按比例配入沙田稻草漿,整個生產過程由一百四十多道工序組成。而製作宣紙的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撈紙。紙簾是撈紙的重要工具,紙簾的製作工藝直接影響宣紙的成品質量。紙簾的製作原料為涇縣及周邊一些地區的苦竹,用此竹塗土漆製成的竹簾是撈紙的必備工具。撈紙用簾的編織好壞能決定宣紙質量的優劣,而一些特色品種首先從編簾就開始了:如羅紋、龜紋、單絲路、雙絲路以及水印紙等。
自唐代以後,宣紙一直為中國人民所愛好,宣紙的手工製作和紙質特點體現了傳統技藝的長處,這一技藝尚不能用機器代替。2006年宣紙製作技藝入選了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