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鍛製及其他 自貢井鹽深鑽汲製技藝

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沒有了鹽人們的生活將變得沒有滋味。一般情況下,我們用的鹽為海鹽和井鹽。而井鹽中汲製工藝最出色的當屬自貢井鹽。

自貢市是中國的鹽都,在曆史上,四川省自貢市是以盛產井鹽著稱。自貢開采井鹽已有2000年的曆史。據記載,曆代鹽工在自貢先後鑽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達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計,等於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瑪峰。其采用衝擊式頓銼鑽鑿技術開采井鹽,使得井鹽開采量大增。總的來說,井鹽鑽井技術的發展經曆了人工挖掘井、頓鑽鑿井和現代鑽井三個時期。

東漢時期,人工挖掘是采鹽的主要方法,那時鹽的生產量非常低,且鹽的質量也不是很理想。到了北宋慶曆年間,四川勞動人民發明了衝擊式頓鑽鑿井技術,鑿出了數以千計的卓筒井,使鑽井技術從人工挖掘發展為機械鑽井,大大提高了采鹽的速度。明清時期,衝擊式頓鑽鑿井技術在自貢地區逐漸臻於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頓鑽鑿井工藝。這包括:細密的鑿井程序,鑽頭和鑽具的改進,測井與糾斜,以及巧奪天工的修治井技術。至清代道光年間,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出現,這標誌著古代井鹽鑽井技術的成熟。1943年後我國人民開始了使用機器鑽的時代。

自貢之所以被稱之為鹽都,除了產鹽量大的原因外,還有它的先進的深鑽汲製技藝,也就是頓鑽技藝。頓鑽技藝也叫衝擊式鑽井技藝,是指人們利用人、畜、機械等動力,使鑽頭破碎岩石,向地層深處鑽進成孔,並不斷撈出岩屑,從而實現獲取鹽鹵資源目的的一種鑽井技術。

頓鑽技藝特別適合於低壓產層的開采,因為頓鑽技術的鑽進速度較慢,使得井下產層的微弱變化都能及時發現。此外,頓鑽技藝沒有泥漿循環,產層不易被堵塞和汙染,這就使得在鑽探的過程中能夠更協調,更穩定。而頓鑽工藝在鹽井的鑽井和修治井的運用方麵,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工藝簡單的特點,因此廣為人們使用。

頓鑽技藝操作流程十分複雜,要分為多種操作步驟,包括鑽井設計程序、鑽前準備、鑽井、修治、打撈、氣鹵鑒別和鑽井中氣鹵資源顯示前兆等內容,是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生產實踐經驗才積累下來的。這一技術沿襲了宋代汲製井鹽的工藝流程,包括鑽井、取鹵、曬鹵(濾鹵)、煎鹽等工序。井鹽技藝的發明導致了繩式頓鑽鑽井技術的出現,使地底深處的天然鹵水得到了開采。

頓鑽技術在井鹽生產上的廣泛運用,直接促進了自貢地區井鹽業的繁榮,它不但是四川人民的寶貴技藝,更是我國的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相信在有自貢井鹽的未來,世界還會是有滋有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