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鍛製及其他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1 / 1)

第6章 鍛製及其他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有著千年曆史的桑皮紙被稱為人類紙業的“活化石”,桑皮紙製作技藝更是新疆一項非常古老的手工技藝,如今存留下來的桑皮紙屈指可數,因此我們應該關注一下這個曾經一度是造紙行業的主角。

桑皮紙是新疆維吾爾族人民偉大智慧的結晶,維吾爾族聚居的新疆南部和東部氣候炎熱,水土資源豐富,非常適合農桑,因此這裏的人民自古就有種植桑樹的傳統。而桑皮紙的主要原材料就是桑樹皮,大量的桑樹為桑皮紙的製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每5公斤桑樹枝可以剝出1公斤桑樹皮,1公斤桑樹皮可做成桑皮紙20張。基於此,桑皮紙得以產生和發展。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有著十分悠久的曆史,早在唐代時期,維吾爾族人民便出現了用桑樹枝嫩皮為原料造紙的手工行業。1908年在新疆和田城北100多公裏的麻紮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發現了一個紙做的賬本,上麵記載著在當地買紙的情況,說明在唐代和田一帶有了造紙業。

宋代西遼時期,新疆和田以桑樹皮為原料製作紙已經很有名,成為當地維吾爾族的一項重要家庭手工藝,在新疆地區頗負盛名。公元14世紀中葉吐魯番地區的維吾爾族皈依伊斯蘭教以後,製作桑皮紙技藝由和田傳入吐魯番,成為新疆的又一個桑皮紙供應基地。清代時期,桑皮紙被用來書寫文書,南疆清代及民國時期形成的地方官府典籍書冊,基本上為桑皮紙作為書頁,外觀及手感僅比內地的古籍稍粗糙而已。而民國時期桑皮紙更是用來製作紙鈔,這說明過去新疆各地曾普遍使用桑皮紙。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展,桑皮紙曾經的輝煌已經暗淡,它已經失去了實用價值。20世紀80年代以後,桑皮紙已經完全退出了維吾爾族人們的日常生活。這項傳承了千年的手工技藝如今卻幾乎絕跡了。

桑皮紙不同於我們平時使用的紙,它呈淡褐色,它的纖維很細,有細微的雜質,但十分結實,韌性很好,質地非常柔軟,拉力強,不斷裂,無毒性而且吸水性強,在上麵寫字不浸,如果墨汁好,一千年也不會褪色,甚至不會被蟲蝕,因此可以存放很長時間。

質量好的桑皮紙呈半透明狀,很薄,桑皮紙除了作普通用紙外,古時還一直用於高級裝裱、製傘、糊簍、做炮引、包中藥、製扇子等等。呈黃色,根據紙張的質量好壞可以分為四等,一、二等厚而潔白,三、四等薄而軟。桑皮紙柔軟而堅韌,中等質量的桑皮紙一般用於包裝茶葉、糖果、草藥、食物等。而粗製的桑皮紙常常用於糊天窗或製皮靴的輔料等等。

維吾爾族桑皮紙的製造工藝十分獨特,它以桑樹皮為原料,經剝削、浸泡、鍋煮、棰搗、發酵、過濾、入模、晾曬,粗磨而成桑皮紙。造紙時,要先將桑樹枝放在水中浸泡,然後剝去表麵的深色表皮,取出裏層白色的樹皮,將其放入加滿水的大鐵鍋中煮,邊煮邊攪,一直到樹皮煮熟軟爛,再加入胡楊土堿。然後撈出煮熟的桑皮放在薄石板上,製作者舉起一種柄短頭長的木製榔頭砸桑皮。邊砸邊翻,直至將桑皮砸成泥餅後放進一個半埋在地下的木桶。

接下來,拿起一根頭上有一個小十字的木棒伸進木桶裏攪拌。待桑皮漿被攪勻後,把其中的渣滓過濾,再用一個大木瓢伸進木桶裏舀出一大勺紙漿,然後將一種用來攔住紙漿的沙網狀、大小約40~50厘米的木製模具放在一個小水坑裏。

將紙漿倒在模具裏,並用那根頭上有一個小十字的木棒不停地攪動,使紙漿均勻地鋪在模具上。待紙漿鋪均勻後,再把模具平端著拿出小水坑,放到陽光可以充足照射到的地方。等紙漿在模具上曬幹後,一張結實的桑皮紙就做好了。

桑皮紙曾廣泛地用於新疆民間。因為有旺盛的市場需求,製作桑皮紙曾成為一些人謀生的技藝,出現過大量製作桑皮紙的專業戶。這門技藝也是世代相傳、子承父業。目前僅存的一位會製作桑皮紙的藝人已屆暮年,這門古老的技藝正麵臨著失傳的危險,急需搶救、保護。2006年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入選了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