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鍛製及其他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連四紙是我國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紙張發展曆程裏不可或缺的內容。明代高濂《遵生八箋》把“鉛山紙”列為元代“妍妙輝光,皆世稱也”的精品,連四紙在我國紙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連四紙,又叫“連泗紙”,紙質較厚者又稱為“海月紙”。其名字由來十分有趣,據說連四紙是由福建邵武連姓兄弟經過多年研製,精工抄造而成,因他們排行老三、老四而得名。

連四紙主要產自江西省東北部的鉛山縣,今屬上饒市。縣內山峰林立,水係眾多,植被茂盛,水土良好,因而盛產毛竹,而毛竹即為連四紙的原料,鉛山縣就順理成章的盛產連四紙。

連四紙為中國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據記載,元代以後,中國許多鴻篇巨製、名貴典籍多采用連四紙,許多字畫、印譜、拓本等也都依托它才得以傳世。明、清兩代的書畫名家、文人騷客以能得到皇上禦賜的鉛山正品連四紙為至高的榮耀,官府、文人墨客也將連四紙作為友好交往的禮品相贈。20世紀80年代,鉛山連四紙仍然是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等指定的專用品,並出口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

連四紙是品質上乘的文化紙,紙質潔白,細嫩,非常平整柔韌。它具有防蟲耐熱,永不變色的優質特性,因此被讚譽為“壽紙千年”,許多舊時貴重書籍、碑帖、契文、書畫、扇麵等多用它,無數名家的作品依托它才得以流傳下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的紙大多都為宣紙,連四紙的使用率很低。相比而言,連四紙比宣紙品質更佳,宣紙是以樹木為主要原材料,而連四紙是以毛竹為主要原材料,主要原材料的成本較宣紙低,其製作工藝多達72道,且道道精湛,十分考究。

連四紙的製作工藝十分考究。原料要用毛竹的嫩竹竿,在立夏前後嫩竹將要長出兩對芽葉的時候砍伐取用。紙料需經幾個月的日曬雨淋,使之自然漂白,生產周期長達一年。

連四紙的生產依靠手工操作完成,全憑經驗駕馭。製造過程中尤其注重水質和配藥,凡衝、浸、漂、洗所接觸的水均不能有任何汙染,須采用當地泉水;藥一般采用水卵蟲樹製成。其製作技藝是曆代造紙工人智慧的結晶,既蘊涵了豐富的科學內涵又難以完全用現代技術替代,十分珍貴。

連四紙製作技藝是曆代造紙工人智慧的結晶,其技藝傳承自成一套體係,是我國造紙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偉大文化的重要體現。但是,連四紙的生產對原料、時間、工藝要求都很高,成本也大,技藝僅靠口傳心授傳承,不易迅速推廣,因此連四紙製作技藝已麵臨失傳的危險,急需搶救、保護。2006年6月2日,鉛山連四紙技藝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