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鍛製及其他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1 / 1)

第6章 鍛製及其他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用於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紙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離開了紙,人類文明將會倒退。我國造紙種類很多,其中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為我國重要的造紙技藝。

雲南省有著十分悠久的紙張使用和製造曆史。據史料記載,紙傳入雲南的曆史最遲可追溯到三國時代,但對雲南手工造紙術的記載較晚,元代才有了比較準確實際的記載,明代以後關於雲南造紙的史籍記載較多。清代時少數民族地區手工造紙得到發展,從四川、湖廣等地來的工匠帶來了造紙技術。清代有關雲南造紙的記載最多,那時候雲南省造紙業非常發達,手工紙成為了宮廷貢紙,甚至還出口至越南等地,足見雲南地區造紙技術的成熟。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主要分為傣族緬紙和納西族東巴紙。明代中葉傣族地區就已有造紙業,當時傣族稱紙為“緬紙”。緬紙以纖維較好、較細的構樹皮為原材料,紙質薄而柔軟、韌性好,主要用於製作高升、孔明燈和書寫佛經。此外,緬紙還用於製作油紙傘,除用來遮風避雨,還具有觀賞價值。現今,手工製作的緬紙因為機製的應用、原料資源減少、造紙成本高以及耗薪材大等幾大原因,規模已有所萎縮,目前主要用於祭祀、衛生用紙、喪葬等。

納西族的東巴紙也是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曆史上紙是由祭師東巴掌握的,因此被稱“東巴文”,主要用於書寫東巴經。東巴經出現時,紙還未傳入納西族地區。根據記載,大約在元代,麗江地區已有造紙業,但未有對東巴紙的記錄。東巴經一般沒有題寫抄書時間,現最早有時間記錄的經文出現於清康熙七年(1668年)。用於書寫東巴經的紙稱“東巴紙”,又稱“白地紙”。

在曆史上,東巴紙一般用於神聖目的,婦女一般被認為不潔,因此婦女不可以參加造紙過程。但婦女可以采集原料、剝皮、煮料時生火和準備薪柴以及洗料等不含造紙技術的簡單活動。現在,婦女不參與造紙的規則已經不再存在,婦女們成為了造紙的重要力量。

東巴紙其製作技藝十分獨特,其原料采自當地獨有的植物原料“阿當達”,為瑞香科麗江蕘花。其造紙過程由采集原料、曬幹、浸泡、蒸煮、洗滌、舂料、再舂料、澆紙、貼紙、曬紙等工序組成,主要工具有紙簾、木框、曬紙木板、木臼等。

東巴紙的活動紙簾尤為特殊,曬紙過程明顯受到澆紙法的影響,又有抄紙法的痕跡,是中國造紙術與印巴次大陸造紙法相結合的產物。東巴紙色白質厚,不易遭蟲蛀,可長期保存,用它書寫的東巴經典據有五千多卷之多。除此之外,納西族的手工造紙還融入了一些中原造紙的方法。東巴紙是東巴最重要的寫經用紙,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負盛名。

隨著對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文化研究的深入,人們已經認識到了該項傳統民間技藝對我國造紙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因為受到現代機器製造業的衝擊,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麵臨著十分窘迫的境地,必須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