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鍛製及其他 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1 / 1)

第6章 鍛製及其他 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中國的甘肅蘭州這個有點像盆地性質的城市,滾滾黃河橫穿而過,因此給這裏提供了豐富的水力資源,水車也更因此成為這裏的一種象征,一種符號,“蘭州水車”也因此而聞名內外。

蘭州水車又叫“天車”、“灌車”、“老虎車”,作為一種水利設施,他利用了黃河水流自然的衝擊力,水車輪輻直徑達16.5米,輻條盡頭裝有刮板,刮板間安裝有等距斜掛的長方形水鬥。水車立於黃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轉動;枯水季則以圍堰分流聚水,通過堰間小渠,河水自流助推。當水流自然衝動車輪葉板時,推動水車轉動,水鬥便舀滿河水,將水提升20米左右,等轉至頂空後再傾入木槽,源源不斷,流入園地,以利灌溉。這種通過水車轉動,自動提水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是古代的“自來水工程”。

黃河水車起源於明代,至今已有500年的曆史,據《重修皋蘭縣誌》記載,是由明代蘭州段家灘人段續所創。“續裏居時,創翻車,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農民皆仿效焉。”段續早年仕途幾經起落,晚年回歸故裏,致力於水車的仿製,經過多次反複,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獲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續借鑒雲南通河的筒車灌溉技術,在蘭州創製了適合於本地的水車。開始架設在現今廣武門外的黃河北岸。以後又在現今鎮原路北口架設了三輪,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多畝菜畦果園。“水車園”這個地名即由此而來。明末以後,大水車在黃河流域的皋蘭、白銀、涇川、平涼、銀川及陝西得到了廣泛使用,促進了這些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曆經五百餘年,段續所創水車日臻完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它雄渾粗獷,悠悠旋轉,日複一日倒挽河水灌溉萬畝良田。它主要有以下幾種特點:

第一,技術先進,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變了黃河兩岸靠天吃飯的局麵,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征。第二,由於外藩的遷入和軍隊駐紮當地屯墾戍邊,再加之黃河流域土地廣袤人口眾多,因而具有廣泛性特征。第三,蘭州黃河水車是由段續宦遊西南諸省時,見當地用竹製筒車汲水灌溉,回蘭州仿製而成,因而具有摹擬性特征。第四,段續在製作水車時因地製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簡樸性特征。第五,自從水車創製以來,一直都屹立在黃河岸邊,隨著黃河水的流動和慣力,帶動水車的轉動,因此具有觀賞性特征。

蘭州水車是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蘭州及下遊人民的貢獻是巨大的,對蘭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為中國農業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見證。

水車的發明為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基礎。現在水車已被提灌機械所代替,隻保留了為數不多的水車,既點綴著黃河兩岸的風光,又給我們留下了時代前進中的腳印,使人們追昔而撫今。2006年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段怡村成為了該項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黃河大水車明天還會繼續播撒著自己的汗水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