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鍛製及其他 黑龍江樺樹皮製作技藝

眾所周知,作為中國最大的天然林區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林區由於其獨特的氣候、地理條件,儲存著中國最豐富的樺樹資源。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長著大片的白樺林,茂盛的白樺林更與世世代代生長在這裏的民族結下了不解之緣,當地的人們利用這一優勢形成了自己獨具民族特色和地域性的樺樹皮製作技藝並且形成了獨特的“樺樹文化”。

遠在古代時北方遊獵、遊牧民族如東胡、匈奴、鮮卑、契丹、女真等都有過製陶時代,而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赫哲等民族均無製陶曆史。這幾個民族結合自己所處的地理環境,製作了大量形態各異的樺樹皮器皿,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樺樹皮文化,樺樹皮器皿在生產和生活中代替了陶器和瓷器,體現了森林狩獵民族的文化特色。

傳統的樺樹皮加工技藝有四個步驟:一是剝取樹皮;二是將皮子浸軟或煮軟;三是剪裁縫合;四是裝飾圖案。

裝飾手法有用砸壓的,也有用剪貼的,各民族都把象征吉祥、喜慶、平安、豐收的圖形裝飾在樺樹皮製品上。圖樣也是多種多樣並且多源於生產、生活之中,有花草、樹木、山峰、蟲魚、石崖等模仿自然構圖,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由於樺樹皮具有良好的防水、抗腐蝕性能,以此製成的器具輕便、易攜帶、不易破碎,是狩獵民族喜愛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所用的打獵、捕魚、擠奶用的製品很多都是用樺皮製作的。餐具、釀酒具、容器、住房、籬笆、皮船,甚至人死後裹屍都用樺皮製作。除此外,鄂溫克族許多服飾也是用樺皮做的,如樺樹皮帽、樺樹皮鞋等十分廣泛。

樺樹皮工藝作品做工精細,由樺樹皮自然紋理巧妙安排構成的花鳥魚獸等圖案渾然天成,它不僅僅是生活用具,還有著當地獨具地域特色。樺樹皮製品不僅僅蘊涵著當地民族的精神和曆史,更具有獨特的人文內涵和審美價值,無疑,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工藝的奇葩,留下了赫哲民族生產生活的印記。

隨著社會的發展,遊獵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狩獵文化已漸衰微,樺樹皮製作技藝也逐漸衰落。為了保護這一具有重要意義的民間技藝,國家采取了積極的措施。2006年黑龍江樺樹皮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付占祥成為了該項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這些手工藝品又成為中外遊客的搶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