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鍛製及其他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弓箭伴隨著中國古代的征戰曆史走過了幾千年,作為一項古老的發明,它在中國的曆史上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而聚元號的弓箭製作技藝是中國傳統手工工藝的典型代表,聚元號弓箭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曆史,它承襲了中國雙曲反彎複合弓的優良傳統,曆經了一係列社會變故後仍保留了傳統製造工藝,是十分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

弓箭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關於它的產生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據說有一次軒轅黃帝某次外出,在密林之中遇到了一隻老虎,情急之下,軒轅黃帝爬上了路邊的大樹,並在樹上折斷樹枝、綁上藤蔓做成了最原始的弓箭,打退了老虎。由此,軒轅黃帝被奉為弓箭行業的祖師爺。

每年陰曆四月二十一日,是弓箭行業祭祖的日子,由弓箭大院各弓箭鋪輪流坐莊承辦。這一天,所有弓箭鋪的手藝人都歇業,到弓箭大院的家廟參加慶典,燒香祭祝,設宴唱戲,擦淨佛像,並為祖師像穿上樹葉做的衣服,披上大袍。在家的婦女和兒童吃白煮肉、黃花魚,燒香磕頭。祭祖活動的花銷由弓箭大院全體弓箭鋪均攤。這個活動一直持續到1952年。足以見得,弓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小覷。

弓箭技藝在中國曆史久遠,但是聚元號弓箭起源於清朝,當時,聚元號弓箭鋪位於北京東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內。這一時期的弓箭大院屬於皇家特設的兵工場(皇家作坊),那裏的弓箭鋪均屬皇家專有,從業者大多為皇親,並以滿族為主,其產品均上交兵部、禮部、戶部等,不得外賣。當時,聚元號做的弓主要供皇宮使用,並且定期由宮中按弓箭大院的人數發放錢糧。

民國時,弓箭大院裏,隻剩“聚元”、“天元”等7家。由於弓箭製作工藝繁雜,要求又高,到現在隻剩下楊福喜一個傳人了。聚元號楊氏製弓世家早年曾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獎項。出於對弓箭傳統技藝的熱愛和文化傳承的自覺,楊福喜全麵繼承了聚元號清代皇家弓箭作坊的全套技藝。

工匠精湛的技藝和對程序精確地把握使中國弓箭鑄造技藝名揚海內,經久不衰。聚元號弓箭更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承襲了中國雙曲反彎複合弓的優良傳統,弓的主體內胎為竹、外貼牛角、內貼牛筋、兩端安裝木質弓。而且使用工具有板凳、鋸刀、木銼、筋梳子、弓枕等十多種。尤其是,聚元號弓箭對材料要求非常嚴格,比如木材要用榆樹或水曲柳,牛角用南方水牛角,而且必須長於60厘米,箭的羽毛的要求也是特別的嚴格。這些生產技藝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的智慧結晶,難以為現代技術所替代。它蘊涵著豐富的科學技術基因,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曆史遺產。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完整地保存了傳統弓箭製作複雜的生產工藝流程、細膩的工序和精湛的技術,濃縮了中國傳統弓箭發展軌跡和弓箭文化。這些技藝難以為現代技術所替代,是中國傳統手工工藝的傑出代表,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

聚元號弓箭也是中國傳統弓箭發展軌跡和相關文化的縮影,它所製作的弓箭除了作為兵器和娛樂、收藏品外,更有著任何現代技術仿製的弓弩或其他類似工具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對於研究我國社會發展、禮儀娛樂、兵器工藝、民族習俗、生產生活和工藝美術、競技體育等方麵無疑有著很高的認識價值和學術價值。2006年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楊福喜成為了該項民間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