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鍛製及其他 保安族腰刀鍛製技藝

刀是我國古代人民發明的非常重要的工具,是我國人民偉大智慧的結晶,它不是野蠻的象征,而是進步的手段。

在眾多的刀品種中保安腰刀的大名非常值得提一提。

保安腰刀與英吉利沙刀和阿昌族的戶撒刀是我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之一,保安腰刀,對保安人來說,是先人的榮耀,更是曆史的傳承。它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工藝精湛。而且,鋒利無比,削鐵,刀口不缺,刀刃不卷;削發,隻要把頭發放在刀刃上用口輕輕一吹,頭發立即就斷。它不僅是生活用具,也是別致的裝飾品和饋親贈友的上乘禮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歡迎,在阿拉伯國家也頗有名氣。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傳統的手工藝製品,是保安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保安人打製腰刀有著很古老的曆史,它與元代的軍事活動密切相關。

1227年,成吉思汗東征時,把部分來自中亞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區,這部分色目人與當地蒙、漢、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鄰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族。定居在保安城以後,他們中有許多從事手工業者,主要有鐵匠、金銀匠、木匠、鞋匠等。雖然當時的鐵匠主要製作土槍、弓箭等軍事器備,但“一脈相通”的冶鐵技術使他們具備了雄厚的製刀資質。遷徙到大河家一帶後,由於生活條件的影響,保安人製作的“刀子”在保持著自衛功能的同時,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質。他們開始用“刀子”交換當地牧民的牛羊以及其他日常用品。從此,保安人用自己獨特的冶鐵技術打造的保安腰刀就和經濟發展緊密相連著。

保安腰刀製作技藝不僅鞏固了保安族的文化根基,也豐富了中國金屬工藝的內容。周恩來總理曾將保安腰刀作為禮物饋贈給外賓。1987年,保安腰刀獲國家民委、國家輕工部優質產品稱號,1991年又獲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

保安腰刀的質量上乘的特點有很大功勞要給原材料,鍛製原料主要是鐵,其次為牛角、銅(主要用銅元、紅銅、黃銅)、木料、鐵絲、紗輪等。除此之外,打製刀具的燃料也有很大的講究,一般情況下,燃料主要是木炭(本地不產煤),打製腰刀的工具主要有風箱一個、砧子一個、大鐵錘兩個、小鐵錘兩個、鉗子兩個、鑽子一個、剪刀一把、鋼銼三四把、虎頭鉗一個、剔子、銃子以及其他小工具,就是這些毫不起眼的小工具鑄就了保安腰刀的霸氣。

保安腰刀製作工序非常之多,這是其他製刀工藝無法比擬的。保安腰刀的鍛製工藝包含著很多學問,火候、力度等更是有很多講究。傳統的保安腰刀製作工序多達八十多道,在諸多工序中有兩道是至關重要的,即在鍛打刀坯時加鋼和煉燒以後的沾水。腰刀打製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此。

改革開放後,保安人相繼建起多家民族刀具廠,集中技藝較高的工匠,添置了現代化的設備,然後進行批量的生產,使得腰刀產量大增。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技藝由原先的手工操作漸向半機械化發展,傳統技藝出現了傳承危機,對這項傳統技藝的保護還需要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