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鍛製及其他 阿昌族戶撒刀鍛製技藝

刀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偉大發明,對我國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國的刀品種眾多,這其中阿昌族製作的戶撒刀被譽為“天下第一大刀”的美譽。

戶撒刀也叫阿昌刀,因隴川縣戶撒鄉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區而得名。戶撒刀與新疆維吾爾族的英吉薩刀、寧夏裕固族的保安刀並稱為全國三大民族刀具。

阿昌族戶撒刀有“柔可繞指,削鐵如泥”的美譽,其鍛製技藝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西北部的戶撒鄉,戶撒自古就是盛產刀具的地區,其生產的刀具具有獨特的魅力,工藝十分獨特,且質地精良,鋒利耐用,在省內外久享盛名,其產品遠銷緬甸及境內怒江以西地區,為各民族所喜愛。

戶撒刀種類眾多,有景頗族、傈僳族最喜愛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愛的尖刀和砍刀,還有專為藏族打的腰刀和長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鐮刀。工匠們還喜歡在刀鞘上鐫刻不同風格的圖案並對刀柄精心鑲嵌裝飾,使之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從而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

阿昌族人鍛製刀具的技藝曆史十分悠久,據史料記載,在唐代,阿昌族人就具備了鍛製和鑄造鐵器的要領,明洪武年間,沐英西征時曾留下一部分軍隊駐守戶撒屯墾,也就是在那時,阿昌族人掌握了打製刀具的技術,在“三征麓川”時,戶撒成了重要的兵器生產基地。阿昌族人吸收了漢族的兵器製造技術,形成獨特的戶撒刀鍛製工藝,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國年間生產達到鼎盛。可以說,戶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結晶。

阿昌族的刀長短不一,有生產用刀、生活用刀、狩獵者護身用的長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數十個品種。後來阿昌族人利用精湛的冶鑄和鍛造技術,使生產出的刀具更加的鋒利結實。而製作刀具的村寨之間更是形成了較細的分工,各寨都有自己的名牌產品,每個寨子都以一種產品聞名,如來福寨的黑長刀、花鋼刀,芒東寨的腰刀、小尖刀,臘姐寨的鋸齒鐮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

戶撒刀種類繁多,有背刀(長刀)、砍刀、腰刀、藏刀(專為藏區生產)、匕首、寶劍等近百種花色品種,其中尤以背刀(長刀)和藏刀的技藝最為出色。花鋼背刀采用紅、白鐵皮和青鋼混合打製而成,經過燒化的鐵皮,其表麵粘成一塊鐵條,刀口背上加青鋼,打成刀型後,把它鏟白,磨光滑,刀麵上就呈現出紅、白、青三種顏色,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花鋼背刀。花鋼背刀以其刀體美觀,刀口鋒利的工藝特點受到了滇緬邊境各族男子青睞,既是顯示英武的裝飾品,也是農業耕伐木的生產工具和防身武器。藏刀寬而厚,工藝精巧,長短不一,刀把上鐫刻有“猛虎長嘯”,“飛燕迎春”等精製花紋,藏族人民配掛在身上是一種裝飾品。

阿昌族打製的刀具非常鋒利,用木、皮、銀等材料配製的刀鞘也極為精美。其近乎完美的特點得益於精湛的製作工藝,戶撒刀製作過程十分複雜,須經下料、製坯、打樣、修磨、飾葉、淬火、創光、做柄、製帶、組裝等10道工序,這其中尤以淬火技藝最為突出,淬火的目的是要通過熱處理最終使刀葉的硬度和韌性達到最佳狀態。

戶撒刀鍛製技藝不但對工序要求嚴格,還對製作工具有很嚴格的要求,一般情況下,鍛製時采用的工具主要有木製風箱,鐵、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爐,以及錘、鉗、鐵枕等。製刀時,多選用保山、騰衝一帶出產的鋼材,放到爐火中反複加熱、鍛打、刮磨成刀坯後,再蘸水淬火。淬火技術的要求非常的高,淬火技藝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戶撒刀的好壞,因此要求極為嚴苛。

阿昌族人民不僅擅長打刀,也非常愛刀。在阿昌族人的家中都會看到至少一把刀。青年男子結婚時,總是要身背長刀,以此來顯示出男子的氣概。發展至今日,戶撒刀已發展衍生出三大類120多種產品,其範圍涵蓋到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及裝飾性工藝品等,其產品不僅被阿昌族人奉為瑰寶,還深受附近漢、傣、景頗、傈僳、藏、白等民族的喜愛。現在的阿昌刀不僅銷往北京、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甚至還遠銷緬甸、泰國、印度等國,真正實現了走出雲南,走出國門。

但是,戶撒刀製作的傳統技藝和設備有被現代機械及原材料替代之勢,戶撒刀的生產範圍日益局限於一小塊區域,加上老藝人年事已高,年輕人大多不願吃苦學習戶撒刀的鍛製技藝,阿昌族戶撒刀技藝麵臨失傳的危險,前景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