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建築 石橋營造技藝

紹興是我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紹興曾是越國的都城,其境內水道縱橫密布,因而素有水鄉水城的美譽。在水道密布的情況下,紹興人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建成了一座又一座風格迥異的石橋,因此紹興還被人們稱為橋鄉。

一般情況下,橋隻是人們用來通行的建築物而已,橋梁的建造多考慮它的實用性和堅固程度。然而紹興石橋不同,紹興石橋在充分把握橋梁的實用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把石橋裝飾的如同一件件的藝術品,不但可以方便人們使用,還可以供人觀賞。

紹興古橋所特有的環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楹詩文美,構成了特有的水鄉交通景觀。“垂虹玉帶門前來,萬古名橋出越州”。紹興石橋文化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紹興石橋有著極為悠久的建造史,紹興最早的橋梁建於越王勾踐之時,據史籍記載為靈汜橋。此後,曆經無數的歲月,石橋不斷地完善進步,紹興石橋營造技藝高超。至漢代,石拱建橋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在紹興的橋梁建設中屢有應用。秦、漢時期,是紹興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唐、宋時期,當時紹興的運河驛路暢通,工商業發達,對橋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這直接促進了橋梁營造技藝的不斷提高,而紹興石橋的發展也在這時期進入了全盛時期。及至清代,石橋營造技藝發展到鼎盛時期。紹興石橋已經頗具規模。據清光緒癸巳年(1893年)繪製的《紹興府城衢路圖》所示,當時城內有橋梁229座,城市麵積為7.4平方公裏,平均每0.0231平方公裏就有橋一座,與世界聞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較,為該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橋梁密度的45倍(該城麵積為567平方公裏,當時有橋378座,現僅存橋76座),為清末時蘇州城內橋梁密度的2倍(蘇州城內麵積21平方公裏,清末有橋310座),當時的石橋遍及城市各處,每走一小段路就會看到一座石橋,“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的描述絲毫不誇張。1993年年底,經過統計,紹興全市有橋10610座,“萬橋市”的名號當之無愧。

紹興石橋的獨特魅力源自它獨一無二的建造工藝,紹興石橋橋梁形式多樣,形成了極為係統的技術體係,是中國建橋業的領頭者。紹興石橋的營造技術十分獨特,極具科學性,它對用料、布局、選址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也正因為科學的選料以及高超的建造技藝,使得古石橋的一般壽命能長達千年以上。

紹興石橋的建造程序十分複雜,它的營造技藝包括各類浮橋、木梁橋、石梁橋、折邊拱、半圓形拱、馬蹄形拱、橢圓形拱、準懸鏈線拱等古橋建造技術。一座石橋的建造需要多道工序才可完成,選址、橋型、設計、實地放樣、打樁、砌橋基、砌橋墩、安置拱圈架、砌拱、壓頂、裝飾、保養、落成,一座石橋需要如此多的步驟才可完成,足以見得紹興石橋的價值。

紹興石橋不但是高超的營造技藝的完美體現者,它還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交通道路的建造速度加快,道路變得越來越通暢,又由於石橋營造成本高,工藝繁雜,一般建築公司不願承建。有經驗的紹興石橋營造工藝的工匠更是後繼乏人,保存紹興石橋營造技藝迫在眉睫。2008年,紹興石橋進入了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紹興橋文化保護和繼承的又一個重要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