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建築 蘇州禦窯金磚製作技藝

禦窯村燒製各類古建築磚瓦具有悠久的曆史,並且聞名於天下,被永樂皇帝賜封為“禦窯”。禦窯位於蘇州市相城區陸慕鎮禦窯村。千百年來,這裏的村民一直以燒窯為業,有著燒製磚瓦的傳統工藝,尤以金磚最為著名。金磚是大型方磚的雅稱,是專為皇宮燒製的細料方磚。其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因專運至北京“京倉”供皇室禦用,所以稱為“京磚”,後統稱為“金磚”。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此曾有“又細料方磚以砌正殿者,則由蘇州造解”的記載。

蘇州的磚瓦製造曆史悠久。戰國時期營造的蘇州土城,少數城門與水關已用磚石、木料結合砌築。據光緒二年吳縣橫山出土的實物資料,公元535年(梁大同元年)陸墓就有了磚窯,並燒製出了仿銅雀瓦五萬片。

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經蘇州香山幫工匠的推薦,明宮中特地派出官員到蘇州陸墓(現陸慕)監製金磚。由於陸慕鎮的黃泥適宜製坯成磚,且做工考究、燒製有方、技藝獨特,所產金磚細膩堅硬,“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永樂皇帝賜封陸墓磚窯為“禦窯”。

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天安門城樓以及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內所鋪設的就是禦窯金磚,這些大方磚上尚有明永樂、正德,清乾隆等年號和“蘇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樣。

禦窯金磚是中國窯磚燒製業中的一朵奇葩,明清以來受到曆代帝王的青睞,成為皇宮建築的專用產品。到明代嘉靖時,金磚燒製進入全盛期。清朝末年以後,因戰爭連年,金磚的生產時斷時續,隨之消失。但長期以來,禦窯村村民燒磚製瓦的傳統相傳不息。禦窯燒製金磚自1413年始,已近600年。

古老的金磚燒製工藝極為複雜,在明代著名的《天工開物》中有約略的描述。20世紀80年代,在失傳70多年後,蘇州陸墓禦窯開始搶救金磚燒製工藝時,已主要靠窯戶世家祖輩口述流傳下來的經驗。經過多年努力,這一傳統工藝終於被“複活”,1990年,北京故宮維修時首次用上新燒製的金磚。

曆經600年滄桑的古老禦窯,如今又重新紅火起來。禦窯生產的萬餘塊金磚和各類古建築磚瓦、構件,不僅被全國各地的古建築修複和仿古建築工程所用,而且還漂洋過海,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以及我國香港、澳門地區。

禦窯金磚製作技藝繁複,工序多達二十餘道,其中主要工序有選泥、練泥、製坯、裝窯、燒製、窨水、出窯、打磨等。道道工序,環環緊扣,一道不達,前功盡棄。

金磚製作工序中,除打磨、切削,其餘工序均沿襲數百年傳統工藝。一塊金磚從製作到出窯需要大半年時間,因此產量有限。由於打磨、切削采用現代工藝,新製金磚比傳統工藝成品率大大提高,且誤差極小。每塊大小、平度誤差均可以達到不超過一毫米。

禦窯金磚製作工藝獨特且異常繁複,二十餘道工序環環緊扣。獨特的原料與嚴格的工藝,使成品的禦窯金磚黛青光滑,古樸堅實,麵平如砥像一方黛玉,光滑似鏡若一塊烏金,敲擊時還會發出金屬般鏗鏘之聲,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是我國民族建築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用金磚鋪成的地麵具有光潤耐磨、愈擦愈亮、不滑不濕等特點,既可防止地下潮氣上升,又能把宮殿襯托得更加雄偉壯麗,把豪宅古居裝點得更加富麗堂皇。

禦窯金磚“變土為金”,是吳文化的結晶,凝聚著禦窯人的靈巧和智慧,它是我國磚窯文化的一個亮點,含有豐富的人文曆史內涵。

為了使禦窯金磚製作技藝得到很好的保護,陸慕鎮全麵維修保護古窯址,並采集整理各個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金磚,編號存放,建立了金磚陳列室。禦窯金磚廠還招聘了禦窯金磚製作技藝傳人,使他們掌握製造金磚的基本技藝。2006年蘇州禦窯金磚製作技藝入選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再次證明了其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