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高懸廉政意識,收獲安康人生 自覺接受監督
實踐反複證明,失去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領導要為組織掌好權、用好權,必須自覺接受來自方方麵麵的監督。
現在,在少數領導身上,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淡漠。有的領導一提到“監督”,就產生反感情緒;有的對監督心存誤解,總以為監督是給自己“穿小鞋”;有的抱抵觸情緒,認為監督是找茬、挑毛病,甚至對監督自己的人進行報複;還有的把監督當作“擺設”,把自己置身於監督之外,成為不受監督的特殊一員。
然而,無數史實和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告誡我們:不受監督、不受製約的權力如同脫韁的野馬,必然會走上滅亡的道路。一些領導的沉淪,固然有他們自身世界觀的扭曲等因素,但他們自身監督意識的薄弱和所在組織監督乏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自律與他律是時代賦予領導幹部的必然要求。自律,是一種自覺主動行為;他律,則是一種外界監督,即外部約束。失去了他律,權力缺少製約,領導人就失去了保護力。但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企業還是事業單位,由於存在大量的“弱監”、“虛監”、“空監”、“禁監”現象,致使好的製度無法落實,特別是身在高層的一些領導往往處於無人監督的真空狀態,便出現了權力的濫用。“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領導沒有了監督,就相當於失去了自己的“護身符”。
2007年,政界曾興起一條“愛護我,請監督我;關心我,請批評我”的標語,特別引人注目。它包含著自覺接受監督的智慧。企業單位的領導也應該如此,如果不接受監督,那麼很可能把整個企業引向滅亡的邊緣。領導應該把來自方方麵麵的批評和監督看作是對自己的關心、愛護和幫助,自覺拿起接受監督這個有力武器,主動請組織提醒自己、激勵自己,及時給自己打“預防針”,增強免疫力,不斷提高自身拒腐防變的能力。
監督使人清正廉潔。“當官以不貪錢為本”,這是一條古訓。麵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種種誘惑,加強對領導的監督尤為緊要。
監督促人求真務實。對於領導來說,求真務實是一種純潔的工作習性,一種真誠的追求。一個組織能不能做到求真務實,從根本上取決於領導的價值取向。如果是讓自己出名,為個人升遷,給自己謀利,必然會投機鑽營,幹些不正當的事情,搞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傷害組織效能的同時也毀了自己的前程。
總之,有了嚴格的監督製度,才能有效防止和克服領導尤其是“一把手”個人說了算的現象;才能按照民主集中製的原則進行科學決策,一旦出現錯誤決策,也能及時糾正;才能防止越位、越權和濫用職權的現象。
領導自覺接受監督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經常性的民主會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可以發動下屬監督,通過設立意見箱、舉報箱、舉報電話、熱線電話、家訪、走訪、調查研究等多種方式,廣開言路,聽取下屬的批評意見和建議;也可以利用法律監督,通過對照國家的法律法規、條令條例和各項規章製度,不斷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言行;對於事業單位的領導幹部來說,還可以發揮輿論監督,利用傳媒公開“曝光”,聽取社會民眾的意見和反映。但無論哪一種監督方式,關鍵還在於幹部本人要有接受監督的誠意。
接受監督,就要聽得進逆耳之言。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嚴格的監督和批評意見雖不好聽,但卻是忠言、良藥,聽了、吃了對自己有百利而無一害,不僅不會“丟麵子”、“失威信”,反而更有號召力和感召力。
能否自覺接受監督,關鍵還在行動,領導者一方麵要強化自我監督,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要求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堅定理想信念,加強個人修養;另一方麵,對來自監督的批評意見,要歡迎而不能反對,要鼓勵而不能打擊,要親近而不能疏遠。要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隻有這樣,才能發現問題,及時提醒、糾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防患於未然。
領導要深刻認識到,組織的監督並非對自己的不信任,而是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堅決克服“上級的態度會影響個人的榮辱進退,下屬的批評則無關痛癢”的錯誤認識,進一步強化監督意識。始終把自己作為領導集體的一員,以一種平常人的心態,自覺置身於組織和部屬們的有效監督之下,不能以特殊地位自居,遊離於組織和監督之外。領導者在自覺接受監督的同時,也可以在組織內部大力倡導監督,鼓勵組織成員之間相互監督,形成良好的監督氛圍,保證整個組織不犯或少犯錯誤。
每天思考一分鍾:
“愛護我,請監督我;關心我,請批評我”,組織的監督並非對領導的不信任,而是一種關心和愛護。領導要克服“上級的態度會影響個人的榮辱進退,大眾的批評則無關痛癢”的錯誤認識,自覺接受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