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人下夜班騎車回家,不幸跌進施工挖的溝中,造成骨折住院,花了數千元醫藥費,幾個月沒能上班,工作也丟了。年輕人找到施工單位要求賠償,可施工單位說與己無關。他的蠻勁上來了,和幾個哥兒們商量好要去收拾那個工頭,砸那個工地。他父親知道了,攔住他們說:“你可不要胡來,本來你現在占理,以動手就沒理了,而且還違法。”年輕人聽了很反感,說:“說的好聽,我到哪裏說理?找誰都說不管。”父親說:“你不學法,當然找不到理。你看,法律中有這樣的條文: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明顯標誌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經父親這樣一點撥,年輕人緊蹙的眉頭展開了。他將安裝地下管道的自來水公司告上了法庭,在法院的審理下,索回了賠款,解決了問題。他說:“多虧了父親的指點,不然,結果是什麼樣就不可而知了。”
說服是一門很重要的藝術。一個談判者,隻有掌握高明的說服技巧,才能在變幻莫測的談判過程中左右逢源,達到自己的目的。
俄國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的時候,象征沙皇反動統治的皇宮被革命軍隊攻占了。當時,俄國的農民們打著火把嚷道,要點燃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將皇宮付之一炬,以解他們心中對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識的革命工作人員出來勸說,但無濟於事。
列寧得知此消息,立即趕到現場。麵對著那些義憤填膺的農民,列寧很懇切地說:“農民兄弟們,皇宮是可以燒的。但在點燃它之前,我有幾句話要說,你們看可不可以呢?”農民們一聽這話,立即允諾道:“完全可以。”
列寧問:“請問這座房子原來住的誰?”
“是沙皇統治者。”農民們大聲地回答。
列寧又問:“那它又是誰修建起來的?”
農民們堅定地說:“是我們人民群眾。”
“那麼,既然是我們人民修建的,現在就讓我們的人民代表住,你們說,可不可以呀?”農民們點點頭。
列寧再問:“那還要燒嗎?”
“不燒了!”
農民們齊聲答道。
皇宮終於保住了。
說服是談判過程中最艱巨、最複雜,同時也是最富有技巧性的工作。在談判的過程中,要創造說服的條件。在一個人考慮是否接受說服之前,他會首先衡量說服者與他熟悉的程度,實際上就是對說服者的信任程度。如果對方在情緒上與你對立,那他是不能接受你的說服的。同時,在說服之前,還要選擇好說服的理由和時機,使對方願意和重視與你交談。不能用脅迫或欺詐的方法,這樣會使談判陷入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