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與人和諧相處的十二個秘訣 11尊重他人的意見(2 / 3)

的事物。

傑出的心理學家卡爾·羅吉斯在他的《為人之道》一書中寫道:

當我嚐試去了解別人的時候,我發現這真是太有價值了。我如此說,你也許會覺得很奇怪。

我們真的有必要這樣做?我認為這是必要的。在我們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大多數的反應是評

估或判斷,而不是試著去了解這些話。在別人述說某種感覺、態度或信念的時候,我們差不

多立刻傾向於判定“說得不錯”,或“真是好笑”,“這正常嗎”,“這不合道理,“這不

正確”,“這不太好”。我很少讓自己實際地去了解這些話對其他人具有怎樣的意義。

有一次,我找了位室內設計師來替我的住處添製一些窗簾,沒想到完工之後,他所開來的賬

單,貴得叫人咋舌。

幾天之後,我的一個朋友來訪,他知道我用這麼昂貴的價錢訂製這些窗簾之後,立即幸災樂

禍地說道:“真是惡劣,我看你是被敲竹杠了!”

他這話有錯嗎?其實一點也沒錯,但天下沒有一個人是會欣然認錯的。我一聽他這麼批評,

立刻采取了防衛措施,一再地強調這套窗簾的藝術價值,遠超過一般特價品,隻有這種價位

,才有可能買到我這套格調高尚的貨色。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來拜訪,首先讚揚這些窗簾,表現得很熱心,說她渴望家裏也能負擔得

起這些精美的窗簾的費用。我的反應完全不一樣了。“說句老實話,”我說,“我自己也承

受不起。我付的價錢太高了,我後悔訂了它們。”

我們在犯了錯誤之後,往往隻肯向自己認錯,對他人卻是死不承認,尤其是不希望別人一語

拆穿我們的錯誤,說什麼也要替自己的錯誤找出借口,力爭到底。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最傑出的報人哈利斯·葛裏萊,激烈地反對林肯的政策。他相信以

嘲弄、詈罵就能使林肯讚同他的看法。他發起攻擊,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就在林肯遇刺的

那天晚上,葛裏萊還發表了一篇尖刻、粗暴、攻擊林肯的文章。

但他這麼做,是否真改變了林肯總統呢?當然沒有。批評、謾罵,是永遠無法改變任何人的

如果你真想改善自己與人相處的能力,或是提升自己的人格,我建議你最好去讀一讀本傑

明·富蘭克林的自傳,有史以來最精彩的一本傳記,而且是美國古典文學的重要著作之一

。去圖書館借一本也好,去書店買一本也好,總之要找到這麼一本書,絕非難事。

在這本自傳中,富蘭克林敘述他怎樣克服好辯的壞習慣,使他成為美國曆史上最能幹、最和

善、最圓滑的外交家。

當富蘭克林還是個毛躁的年輕人時,有一天,一位教友會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尖刻地訓

斥了他一頓。情形大致如下:“本,你真是無可救藥。你已經打擊了每一位和你意見不同的

人。你的意見變得太尖刻了,使得沒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發覺,假如你不在場,他們會

自在得多。你了解得太多了,沒有人能再教你什麼。沒有人打算告訴你些什麼,由於那樣會

吃力不討好,又弄得不愉快。於是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識了,但你的舊知識又很有限。”

我們了解富蘭克林的優點之一是,他接受了那些慘痛的教訓。他已經夠成熟、夠明智,以致

能領悟也能發覺他正麵臨社交失敗的命運。他即刻改掉傲慢、粗野的習性。

富蘭克林這樣說:“我替自己訂了一項規則,我不讓自己在意念上跟任何人有不相合的地方

,我不固執肯定自己的見解。凡有肯定含意的字句,就像‘當然的”,‘無疑的”等話,我

都改用‘我推斷’,‘我揣測”,或者是‘我想象”等話來替代。當別人肯定地指出我的錯

誤時,我放棄立刻就向對方反駁的意念,而是作婉轉的回答——在某一種情形下,他所指的

情形是對的,但是現在可能有點不同。我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和情況下,他的

意見沒有錯,但在目前這件事上,看來仿佛稍有兩樣等等。

“我很快就領會到改變態度的收獲;凡是我參與的談話,氣氛都融洽得多了。我以謙虛的態

度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接受,更有助於減少一些衝突;我發現自己有錯時,也沒

有什麼難堪的場麵,而我碰巧是對的時候,更能讓對方不固執己見轉而讚同我。

“這種作法,起初我嚐試時,‘自我’很激烈地趨向敵對和反抗,後來很自然地形成習慣了

。在過去50年中,可能已沒有人聽我說出一句武斷的話來。在我想來,那是由於這種習慣的

養成,使我每次提出一項建議時,得到人們熱烈的支持。我不善於演講,沒有口才,用字艱

澀,說出來的話也不得體,可是大部分我的有關見解都能獲得人們的讚同。”

北卡羅萊納州王山市的凱塞琳·亞爾弗瑞德,是一家紡紗工廠的工業工程督導。她提出了她

在接受訓練前後,怎樣處理一個敏感的問題:“我的職責的一部分,”她報告說,“是設計

保持種種激勵員工的辦法和標準,以使作業員可以生產出更多的紗線,而她們也能賺到更多

的錢。在我們隻生產兩三種不同的紗線的時候,我們所用的方法還很不錯,但是最近我們擴

大產品項目和生產能力,以便生產十二種以上不同種類的紗線,過去的辦法便不適用了,於

是也就不能激勵她們增加生產量。我已經設計出一個新的辦法,使我能夠根據每一個作業員

在任何一段時間裏所生產出來的紗線的等級給予她適當的報酬。設計出這套新辦法之後,

我參加了一個會議,決心要向廠裏的高級職

證明我的方法是正確的。我詳細地說明他們過去用的辦法是錯誤的,並指出他們不能給予作

業員公平待遇的地方,以及我為他們所準備的解決方法。可是,我完全失敗了。我太忙於為

我的新辦法辯護,而沒有留下餘地,讓他們可能不失麵子地承認老辦法上的錯誤。因此我的

建議也就胎死腹中。

“在參加這個訓練班幾次課之後,我就深深地了解了我所犯的錯誤。我請求召開另一次會議

。而在這一次會議之中,我請他們說出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我們討論每個要點,並請他

們說出最好的解決辦法。在適當的時候,我以低調的建議引導他們按照我的意思把辦法提出

來。等到會議結束的時候,實際上也就等於是我的辦法提出來,而他們卻熱烈地接受這個辦

法。

“我如今深信,假如率直地指出某一個人不對,不僅得不到好的效果,並且還會造成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