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進退自如:方圓之道是人生大學問(3 / 3)

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這個道理。

從前,有一個心地非常善良的人,為了救濟一個因雙腳殘疾而吃不上飯的乞丐,就每天親自去給他送飯吃。第一天,乞丐見到這麼好心的人,非常感激,不禁淚流滿麵。這個好心的人也非常高興,畢竟是積德行善,周圍的人也都對他豎起了大拇指。於是好心人第二天又送,第三天又送,連續送了29天,到了第30天的時候,這個好心人的老婆病了,好心人忘了給乞丐送飯。結果這個乞丐非常生氣,一副暴跳如雷的樣子說:“什麼時候了,還不給我送飯?想餓死我嗎?什麼大善人,我看就是大騙子。”

上麵的例子中,就因為忘記了一頓飯,受恩的人就與施恩的人結下了怨恨。假如好心人一開始不給乞丐那麼好的飯菜,而是殘羹剩飯,或不是親自給乞丐送去,而是讓乞丐到他家領去吃,想必處於生死邊緣的乞丐也不會有什麼意見,可是這個好心人一開始就不僅讓乞丐好吃好喝,還親自送上門,這就使得本來應感激一飯之恩的乞丐像是一個被慣壞了的孩子,要求越來越高,哪怕有一點細微的要求無法得到滿足,都會大吵大鬧,完全忘了已經享受到的恩惠。這就提醒我們,在施恩的時候,要自淡而濃、適可而止、循序漸進,如果一開始就施恩無度,先多後少,一旦把人們的胃口吊起來,先前的恩惠就會被忘得一幹二淨了。

樹立威信或是其他關係也適用相似的道理。“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就是說樹立威信應該從嚴厲到寬容,如果開始寬容後來嚴厲,別人就會埋怨樹威人的冷酷。

一個公司或一個領導者要樹立權威,從一開始就要對下屬嚴格要求,堅持原則,等良好的製度、文化和自覺性形成,就可以適當寬鬆一些,這樣大家就會認為管理比較人性化,從而容易接受。如果一開始就放鬆要求,姑息遷就,然後再變得嚴厲,員工就接受不了,就會埋怨管理者嚴酷。

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施恩和管理都是一門藝術,需要講究策略,需要依據人們的心理特點而行事。施行恩惠,要由淡而濃,要講究適度;管理立規矩,要注重先後,由嚴到寬。如果將這二者的順序倒過來,隻能適得其反。

平時多燒香,急時有人幫

生活中難免遇到求人辦事的情況,對此,很多覺得求人難的朋友都有這樣的體會:當遇到某種困難,想找個朋友幫忙解決時,卻突然想起來,過去一段時間,都沒有通過電話聊聊,現在有求於人家才想起來打個電話,會不會太勢利了?他肯定會生我的氣吧?估計會被拒絕吧?在這種情形下,你免不了後悔不該“平時不燒香”了。

平時把關係搞好,總是抱著助人為樂的心理去辦事,到你需要辦事的時候才會有求必應。與各種朋友都要建立一定的“關係”,而且時常與他們保持聯絡。現代通訊手段如此發達,打個電話其實並不是什麼難事,有時候,如果長時間不與某個朋友聯係,就可能斷了一條人際網。因此,主動與朋友聯係十分重要。試著每天給不同的朋友打打電話,不但能維係舊情誼,還能擴大自己的交際範圍。這樣一來,你的人際網絡就會穩定有力,等到你真遇到難題的時候,就會發現有各方“人士”為你打通關節。

有一位領導曾擔任某單位要職,每年年底的禮物、賀卡就像雪片一般飛來,訪客來往不絕。可是他因大病離任休養後,所收的禮物就隻有那麼一兩件,賀年卡一張也沒有收到,來探訪的人也寥寥無幾,他昔日的一些朋友和部下都離他而去。他的心情很苦悶,感到世態炎涼。這時,他的一個原部下,提著禮物,主動來見他,並開導他說人生起伏是很正常的事,並同他一起分析未來局勢。老部下的鼓勵使他認識到自己的前途並非那麼暗淡,終於堅持了下來。後來這位領導東山再起,十分感激這名部下,把他手中最重要的部門交給了這位下屬,並在退休後幫助這位下屬坐到了自己當初的位置上。

真正善於利用人際關係的人都有長遠的眼光,懂得未雨綢繆,這樣,在遇到困難時才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幫助。仔細觀察一下公司裏那些比較吃得開的人,他們平時有事沒事就到其他部門和崗位轉轉,人事、財務等部門更是重點光顧對象,有事說事,沒事混個臉熟,遇到能出力的機會更是當仁不讓,那些沒有物質成本投入的更是香火不斷,也許若幹年之後,成功的機遇便會輪到這些人頭上了。

而有些人平時不注意培養人際關係,有事求別人了才想起去送禮,又是請客又是吃飯,顯得分外親熱,其實,誰都不傻,人家一眼就能看出你的目的來,盡管你下的工夫很大,對方還是可能一口回絕你的請求。像這樣“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效果常常並不理想。

很多朋友都覺得,求人是一種短平快的交易,何必花那麼多心思去搞馬拉鬆式的感情投資?這是十足的目光短淺,真正的求人辦事要早做準備,未雨綢繆。做人還要有點長遠眼光,有些人目前可能不是什麼大人物,或暫時處於低穀期,但越是這樣的時期越要幫助他們,而且不計回報,這樣日積月累,留下來的都是人緣,以後自己要辦事時就能無往不勝。

“平時多燒香,急時有人幫”,“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求人幫忙不隻考驗你的處世技巧,更考驗你的眼光和耐心,有長遠戰略眼光的人,都知道將人際關係積累在平時,這樣在需要時就不會感到手足無措,就不會有求人無門的尷尬。

敵人和朋友都不是絕對的

在日常的工作接觸和生活中,同事、朋友之間難免會因為個性、習慣、經驗、利益等各方麵原因而產生分歧或矛盾。如何看待和處理分歧或矛盾,對我們未來的人生至關重要。

工作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謀求一個好的發展機會,絕對不是為了樹敵的。而一旦樹敵,就會影響工作,工作做不好,就失去了謀生的手段,更不要談成功的人生了。都說職場如戰場,誰會希望戰場上的敵人比朋友多呢?當與同事存在矛盾或衝突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做不成朋友也絕不要做敵人。而對於已經成為敵人的,一般人的態度會是不屈不撓鬥爭到底,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聰明人會采取另一種做法:站在敵人一邊,把敵人變成朋友。

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曾被美國的Real Networks公司指控違反反壟斷法,Real Networks公司要求微軟依法賠償10億美元,但在官司還沒有結束時,Real Networks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格拉塞就致電比爾·蓋茨,為了使本公司的音樂文件能夠在網絡和便攜設備上播放,希望得到微軟的技術支持。所有人都認為Real Networks的這一舉動會遭到比爾·蓋茨的拒絕,但讓大家出乎意料的是,比爾·蓋茨對他的提議表現出歡迎的態度,並通過微軟發言人表示,如果對方真的想要整合軟件,他將很有興趣合作。

還有一次,微軟救了對手。微軟和蘋果兩大公司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一直處於激烈的競爭狀態,約伯斯和比爾·蓋茨互不相讓,為爭奪個人計算機這一新興市場的控製權而使出了渾身解數。到了90年代中期,微軟公司明顯占據了領先優勢,擁有約90%的市場份額,蘋果公司則舉步維艱。但微軟又一次做出了驚人之舉,1997年,微軟向蘋果公司投資1.5億美元,把蘋果公司從倒閉的邊緣拉了回來。2000年,微軟為蘋果推出Office2001。自此,微軟與蘋果真正實現雙贏,他們的關係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由競爭對手轉變為合作夥伴。

比爾·蓋茨之所以成為世界首富,原因有很多,包括他天才的設計能力,對商機的把握能力,但最令人稱道的恐怕還在於他對競爭對手所采取的態度。能成為你的敵人,實力就一定與你相當,至少不會弱於你,就算你曆盡艱辛將他打敗,可是誰能保證某天他不會東山再起?到時候你又要提起十二分精神,投入到和他的下一場爭鬥中。如此循環,何時才能結束?所以,最好的辦法不是打敗他,而是像比爾·蓋茨那樣,友好地站到敵人的身邊去,化敵為友,實現雙贏。

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難有永遠的朋友。一切都在不斷變化,敵人會變成朋友,朋友也可能變成敵人,這是你不得不承認的現實。如果他人因為某事得罪了你,或者你曾得罪過別人,雙方心裏確實有點不愉快,這也沒有必要結仇,應當主動化解僵局。俗話說,不打不相識,有了這次相交,也許你們會成為好朋友,或者關係不再那麼僵化,至少能少一個潛在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