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不明白舍與得的關係,在權衡眼前的利益和自由乃至生命的時候,忘記了孰輕孰重,自然會被抓住。
在以前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苦於沒有選擇,而現在,我們又苦於選擇太多。不同的生活方式、職業、道路太多了,各種誘惑也很多,這時候,我們更要提醒自己,學會拒絕,學會舍棄,今天的舍棄是為了明天的獲得。比如,你的理想是成為一個著名學者,那麼在生活中首先就要“舍”,舍去一些娛樂享受、物質享受。而當你達到一定境界後就會發現,很多人追求的所謂享受,其實是麻煩、累贅。如果不學會“舍”,在一些意義不大的事情上耗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就無法在有限的生命裏實現自己的理想。這就好比一個人的目標設在很遠的高山頂上,他正一步一步向它走去。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眼前出現一隻野兔,他就去追野兔,看到一朵很美的山花在微笑,他又去摘花……這各種各樣的誘惑,都有可能讓他迷失方向,耽誤自己的行程,如果不能及時調頭,就會離目標越來越遠。佛家講,要學會舍,舍棄一切不利於我們的物質與思想,以舍為得,舍棄其實是一種智慧。
參透包與容的人生智慧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天地間河流、湖泊萬千,其水質有清澈見底者,也有渾濁如泥者;其水勢有奔騰咆哮者,也有靜靜流淌者;既有大江大河,也有涓涓細流。水無常形,是最難以捉摸的。然而,無論什麼樣的江河水流,大海都能將其收納於胸中,使之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海量”一詞並非虛名。海能有今日的波瀾壯闊,也正是因為具有一顆包容的心。因為這樣一種包容,大小河流任水道如何縱橫曲折,都義無反顧地選擇流入了大海,就連黃河長江那樣的名江大河都“奔流到海不複回”,似乎隻有寬廣的海洋,才是她們真正的歸宿。
行走於社會中,人們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境,那時就需要借助不同的智慧走出逆境,擺脫痛苦。屢受打擊時,需要自信的智慧來重拾信心;遭遇突變時,需要冷靜的智慧保持冷靜的頭腦;想要放棄理想時需要堅持的智慧來激發雄心壯誌……在我們遇到與自己的立場相左的人或事的時候,包容是我們最需要倚仗的智慧。
小王和小李是一家公司同一部門的同事,他們倆在部門裏工作成績不相上下。將近年底時,部門經理跳槽,經理的位置空出來了,公司決定進行內部選拔。雖然競爭這個職位的人很多,但大家都認為小王和小李的希望是最大的,經理人選必定會從他們二人中產生。他們兩人各有優勢,小王工作能力比小李略強些,但小李和老板是親戚,所以小李在關係上有些優勢。公司最終決定由小李出任部門經理職位。對於這個決定,同事們紛紛為小王打抱不平,認為要不是小李走了後門,經理的位置非小王莫屬。但小王的表現並不像大家預料的那樣激烈,相反,他還說小李有很多優點,能力也很強,還主動向小李表示祝賀。小王的這種態度讓小李很欽佩。在年終考核中,小王是部門中成績最高的,並因此獲得了出國培訓的機會。
小王以包容的心態對待小李的升職,這是聰明人的做法。如果他在得知小李當上部門經理後,就到處抱怨,甚至找公司評理,那樣隻會自討沒趣。相反,小王主動向小李表示祝賀,既可以體現他的大度,也贏得了其他的獎勵機會。由此可見,包容絕對是處理工作、交際中各種問題的必備智慧。
競爭,在這個社會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每天都麵臨著各種各樣的機會,譬如晉升、加薪或者分房,等等,在這些名利的誘惑下,難免有人不擇手段,你不可能總是勝者。此時,擺正對待輸贏的心態才是正途。勝者固然可喜,敗者也無須垂頭喪氣,與其花時間去打擊、貶低對手,急於表現自己,還不如用寬容來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獲得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共同提高、互勉共進,以完成更多、更重要的任務。“心胸有多寬,事業就有多大”,講的就是包容在職場上的重要性。
包容首先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智慧;包容,是一種超脫的境界,更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他的舞台就有多大;包容得越多,他擁有的就越多。包容雖不能改變過去,但可以改變未來。能包容的人心態平和、淡然從容,是真正能成大器的強者。
拒絕是一門藝術
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獨自完成,所以免不了求助他人,於是,我們也會有被求助的時候。當別人有求於你時,切記要考慮清楚,不能一概滿口答應。但是麵對他人的要求,現代人似乎都很難開口說“不”。
朋友之間,真誠為重。大家越來越覺得“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好哥們、好兄弟難得求你一回,要是拒絕了,就顯得太不仗義了,以後又怎能在朋友麵前抬得起頭呢!朋友相求,似乎很難說“不”。
與人相處,和睦為重。人在職場,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強,最好和同事們保持融洽的關係。誰知道張三是不是老總的外甥呢,又或者明天李四提升當經理也說不定,就算是無權無能的人,也有可能造謠生事。仔細想想,得罪誰都夠自己受的。同事相求,似乎容不得你說“不”。
有的人虛榮心作祟,幫助別人是為了顯示自己具有更多的資源或更多的能力,覺得自己是“救世主”,接受不了無法幫助別人的事實。同時,許多人為了滿足別人的要求而忽略了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真是“死要麵子活受罪”。
與其勉為其難地答應,不如坦然地拒絕。想做個有求必應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並不容易,人們的要求永無止境,如果你不好意思說“不”,輕易承諾了無法履行的請求,將會帶給自己更大的困擾。
朱元璋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天子。一次,朱元璋召著名畫家周玄素入宮,要求他在宮殿牆壁上描繪明朝的江山地理圖。
周玄素深知朱元璋的為人,生怕出什麼紕漏,有沒有賞賜倒是小事,要是惹得皇帝不高興,掉了腦袋可就糟了。思慮再三,周玄素伏地請命:“臣不曾遍走天下九州,孤陋寡聞,未敢受此命,奉請皇上先給出個草圖,待臣再依此描繪潤色,不知皇上意下如何。”就這樣,周玄素巧妙地拒絕了朱元璋。
如果周玄素直接拒絕朱元璋,那下場是可想而知的。周玄素這樣做,既保住了自己的腦袋,又維護了皇帝的自尊和麵子,同時又顯示了自己的謙恭和才華。同樣是拒絕,不同的拒絕方式給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有的拒絕能讓人接受和理解,而有的拒絕則使人反感和仇視,從而影響人際關係。拒絕不僅是一門藝術,也需要有更高的學問。
如果對方不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並且曾多次向你提出過分的要求,那你就得當心不要讓自己重蹈覆轍。即使自己的時間、能力可以滿足這個要求,也要拒絕。因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生活都是最寶貴的,不能因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妨礙了自己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
拒絕他人的態度也很關鍵。如果決定拒絕,態度就應當溫和而又堅定。模棱兩可的回答會產生誤會,堅定而明確的回答可以減少很多煩惱。此外,有建議的拒絕是最有效的,而且能避免雙方變得疏遠。你拒絕對方的要求時,可以針對對方的情況,建議他如何通過其他方法達到目的。若是建議或替代方案有效可行,對方一樣會感激你。拒絕對方之後,隔一段時間還可主動關心對方情況。讓對方覺得你雖沒能幫他,但仍很關心他。
拒絕是門藝術,需要技巧,更需要真誠、信心及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學會拒絕可以使你的生活變得有效,就像喜劇大師卓別林說的:“學會說‘不’吧!那你的生活將會美好得多。”
恩要自淡而濃,威需從嚴至寬
無論社會怎麼發展,人與人之間總是免不了互相幫助。幫助別人、給別人好處,也要講究一定的策略和手段,否則,可能好事做盡,卻落得個罵名。我們必須注意,在給人好處時要“自淡而濃”。也就是說,在給人好處的時候,要一點一點地給,由少到多。我們都不是聖人,不可能無欲無求,而且人的欲望又是無止境的,一旦低級的欲望得到滿足,更高級的欲望又會產生,授人恩惠就要按照人的這種心理特點從低級到高級的順序來。如果一開始給得多,而後慢慢減少,對方就會忘掉你最開始給他的好處,甚至為你給得少了而生氣。所謂“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就是這個道理。
“自淡而濃”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使接受好處的人始終生活在一種對未來的憧憬中:不管明天將得到什麼,總會比今天更好。這樣,他每天都生活在快樂中,你是給他帶來快樂的人,就是一個好人。反之,即使明天得到很多好處,也比今天差,那麼他就會生活在一種失望的痛苦中,而你則成為痛苦的根源,至於你帶來的種種好處,也就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