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進退自如:方圓之道是人生大學問(1 / 3)

第三章 進退自如:方圓之道是人生大學問

同中庸之道一樣,方圓之道也是一種處世哲學。懂得了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的道理,就能讓自己在任何境地都進退自如、張弛有度,就能懂得舍與得、包與容的智慧,還有萬事萬物並非絕對的道理。

寧得罪十個君子,莫得罪一個小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光明磊落,小人陰險卑鄙;君子胸懷大度,小人心胸狹隘;君子無論高興還是憤怒都直接表達,小人則善於偽裝不露聲色。得罪了君子不用擔憂,他們會直爽地告訴你原因,知道了原因就有辦法補救,補救了就相安無事,因為君子隻對事不對人。得罪了小人則要多加小心,他們陰暗的性格使你不知道哪句話、哪個動作不如他意,甚至就在你未有察覺之時,小人們已經開始在背後行動,攪得你一刻不得安寧。故此,便有了“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的說法,後來又有人添枝加葉,說“寧得罪十個君子,莫得罪一個小人”。

《孟子·萬章上》講過一個君子的故事:有人送了條魚給子產先生,子產命下人放在池子裏喂養,結果下人將魚烹來吃了。而後下人對子產說,這條魚本來放在水裏的,但遊著遊著,忽然不見了。子產先生絲毫不以為意,連聲說:“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意思就是這條魚去了它該去的地方。“君子可欺之以方”就是從這個典故裏引申出來的。不難看出,像子產這樣的君子,得罪了隻要給他們一個解釋,他們一定不會尋機報複,換成小人可就未必了。

唐朝大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時立下了汗馬功勞。戰亂結束後,郭子儀並未居功自傲,反而行事更加謹慎以防給朝中小人留下把柄。有一次,郭子儀在家養病,一位叫盧杞的官員前來探病。當郭子儀聽到仆人報告是盧杞來探時,立即吩咐所有仆人回避,不要露麵,由他獨自接待。

等盧杞走後,家眷們問他:“你平日接見客人,都不避諱我們在場,談談笑笑,為什麼今天接見一個書生卻要這樣慎重。”郭子儀說:“你們不知道,盧杞這個人,很有才幹,但他心胸狹窄,睚眥必報。他長相不好看,半邊臉是青的,好像廟裏的鬼怪。你們如果看見盧杞的半邊藍臉,一定要笑,他就會記恨在心,一旦得誌,你們就沒有一個活得成了!”不久盧杞果然做了宰相,凡是過去有看不起他,得罪過他的,一律不能免掉殺身抄家的冤報。隻有對郭子儀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還是予以保全,認為郭令公非常重視他。

郭子儀不僅在戰場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待人處世中,也是一個特別善於對付小人的高手。郭子儀與小人打交道的秘訣,就是“不能得罪”。官場上的小人不能得罪,生活中和職場上的小人也不能得罪。俗話說,“樹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一個公司的老板、員工來自天南海北,脾氣秉性各不相同,其中既有君子,也有小人。另外,公司的有些業務,君子辦不成,小人反而可能輕而易舉,手到擒來。可以說公司裏全是君子不行,全是小人更不行,君子小人各有所用,還真是誰也不能少;而且有時候,越是小人越走運,許多小人可能正是你頂頭上司的親信和心腹,令你厭惡又無法擺脫。如果你自認為是君子,就得好好研究一下如何與小人共處的問題了。

與小人共事必須提高警惕,保證說話辦事圓滿、圓滑。與小人聊天可以隻聊一些無關痛癢的話題,不要讓小人牽著你的思路走。如果他發牢騷抱怨公司的各種弊端,或是議論別人的長短,即使與你心中所想非常合拍,也千萬不能隨聲附和,最好把話題岔開。否則,日後這些話就會被他添油加醋地傳出去,說成是你的意見,到時再後悔就晚了。

惹不起,躲得起

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這一點在職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職場裏小人就像蚊子一樣,終日圍著你嗡嗡地轉,趁你不注意就叮你一下。如果你發現,辛苦付出的勞動、功勞被別人攔腰搶走一半;你隻私下抱怨過夥食差,經理看你的眼神卻越來越討厭;你雖沒犯過什麼錯誤,沒得罪過同事,大家卻對你越來越疏遠。這時候,你就要小心了,你身邊的小人出現了。他們就像影子殺手,以你無法察覺的方式活動著,一刀一刀地逐漸斬斷你光明的未來。對付這樣的小人不妨先以“躲避”為主,“惹不起,躲得起”。等到功力足夠深厚的那天,再一舉將他們掀翻在地。

在外企工作的白領吳小姐壓力很大,每天要麵對不少煩瑣的事和複雜的人際關係,所以平時下班都會約幾個要好的同事聚聚,發發牢騷,小麗也是這個團隊中的一員。每當大家在飯桌上抱怨公司製度苛刻時,小麗從來沒少隨聲附和,還表現得比誰都義憤填膺,大家深信她誠實可靠。

最近公司內部補貼報銷製度有調整,吳小姐和幾個同事照例在私下議論、各抒己見,還有幾個機靈點的提出了鑽公司財務製度空子的妙招。不料沒等實施,公司人事和財務就在第二天一早,貼出了針對這些漏洞的補救措施。吳小姐和姐妹們感到很納悶,前一天晚上剛剛私下想到的辦法,怎麼這麼快就被公司知道了呢,而且反應還如此神速?還有一次周末聚會時,一個同事喝了點酒,埋怨老板加薪太少,好像打發要飯的。不久,老板找她談心時,她進門還沒說話,老板就主動開了口:“我知道你對目前的工資待遇不滿意……”

吳小姐認為,種種跡象表明,小團體中一定有小人告密。大家心照不宣地觀察推測,最終發現“內奸”原來是小麗,全都傻了眼。以後無論大小聚會,都沒人再叫她了。跟這樣的同事做朋友,真是“引狼入室”。

小人很會交際,很容易搞一些小圈圈,勢力就比較大,生命力強。你就算發現了小人,抓住了他們的把柄,在你沒有把握將他們連根拔起的時候,最好還是采取“躲為上策”的原則。

小人是無孔不入的,你難免被他們算計、利用一兩次,這時更要保持冷靜,不要與他們爭一時之短長。他們心胸狹隘,一旦你沒控製住,會和小人結下更大的仇恨,不但很難討回真正的公道,反而會陷入無休止的爭鬥中。麵對小人,既然決定躲一時,就要學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吃點小虧也無妨。

小人是要躲,但不能躲得太遠。有意過分疏遠,會被心胸狹窄的小人看做公開的敵人,那麼不管你的動機是什麼,他們都會無所不用其極地對付你,這樣你就危險了。所以,躲小人還要懂得“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道理,保持恰當的距離,當然,必要的時候違心地與小人套套近乎也未嚐不可。

雖然我們信奉“惹不起,躲得起”的宗旨,明知不敵就應該避其鋒芒,但在必要的時候,也不能一讓再讓,要懂得適時予以相應的反擊,保護自己。撤退得有水平,就成了戰略轉移。今天的躲避,是為了明天的卷土重來,這種時刻可以用嶽飛的一句詩來給自己打氣:“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經營人生,用好舍與得

“舍得”二字,自古以來都是被人們連起來用的,隻怕少有人想過拆開來用也頗具深意。如果分開來理解,有點智慧的人會理解為“有舍才有得”,則理解為凡事“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如果能舍,一定有得,善於經營人生的人一定有回報。

隻要肯舍去不應得的,就會得到我們應得的,古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將這個道理看得十分透徹了。

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大臣叫子罕,他一向廉潔奉公、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敬愛。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玉,把它獻給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的人以為子罕嫌棄,就說:“我拿它給玉匠看過了,玉匠斷定它是塊寶玉,所以才敢拿來獻給你的。”子罕說:“我把廉潔不貪當做寶貝,你把玉璧當做寶貝。如果把它送給我,你和我都丟失了自己的寶貝,還不如我們各人都保存自己的寶貝。”

我們如今麵對的誘惑遠比古人多得多,如果一個人不學會拒絕,不學會“舍”,就很容易陷入庸碌,白白地浪費生命。生命短暫,如果想達到一種高度,隻有投入全部的生命和精力。我們必須清醒地知道自己一生該做什麼,要達到怎樣的一種人生高度,高度不同,所需舍棄的就不同。也許,有的人感悟到了這一點,但他“舍”不得那種享受,拒絕不了那種誘惑。而等到有一天他明白過來,就可能已經晚了。拒絕誘惑,懂得舍棄,這對我們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來說非常重要。

在非洲大陸上,有一種猴子,非常喜歡偷食農民的大米。當地的農民對此深惡痛絕,但這種猴子異常機警,尋常方法根本無法抓住。後來,當地人根據猴子貪食大米的習性,發明了一種捕捉猴子的好方法:把一隻葫蘆型的細頸瓶子固定好,在瓶子中放入猴子們最愛吃的大米,將瓶子係在大樹上,然後就等猴子自投羅網。

到了晚上,猴子來到樹下,見到瓶中的大米十分高興,就把爪子伸進瓶子裏抓大米。但瓶子的妙處就在於僅僅夠猴子把爪子伸進去,等它抓住一把大米握成拳時,爪子就怎麼也拉不出來了。猴子們舍不得把到手的大米放棄,再怎麼掙紮,也沒能把爪子從瓶中拿出。第二天早晨,農民把它抓住時,猴子的瓜子依然緊緊地抓著大米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