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有句話叫:渾水摸魚。可渾水裏真的好摸魚嗎?連魚在哪裏都看不清,如何摸?還是清水裏好摸魚。所以又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一說。水過於清澈,魚難以生存;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
按常理看,水清本來是個好事,但太清了,什麼養分都沒有,魚吃什麼,如何生存?再者,那麼赤裸裸地暴露於天敵眼前,不是自取滅亡嗎?同樣,挑選朋友的標準嚴格也無可厚非,畢竟是對自己負責,可要是太嚴了,還有合格的朋友嗎?無論做什麼都不能達到你的要求,無論想什麼都逃不過你的雙眼,還有人敢或是願意做你的朋友嗎?這句話由魚及人,告誡我們:人非聖賢,不可求全責備。
有一座寺廟,廟裏的住持每天晚上要巡寺。一天晚上,他發現一麵牆的牆角處放著一把椅子,牆上有幾個腳印,牆頭的幾片瓦明顯有踩踏的痕跡。他一看便知寺裏有人違反寺規,越牆出去了。但是他沒有聲張,當做什麼都沒看見一樣就走開了。
第二天,住持照例巡寺來到前一天發現椅子的位置,發現椅子又在那,可見,昨天偷跑出去的和尚今天又出去了。住持仍舊沒有聲張,而是搬開了椅子,就地而蹲。
果然,天快亮的時候,一個小和尚翻牆回來了,神色緊張、動作慌亂,顯然是心虛,怕被抓到。他從牆上下來的時候,看都沒看,想當然地認為他放的椅子仍在原地,就一下跳了下來,踩著住持的脊背落地後,才發現剛才踩的不是椅子。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嚴厲懲罰。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住持並沒有厲聲責備他,隻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從此以後,這個小和尚再也沒有偷跑出去過,而是刻苦修行,最後成了廟裏的住持。
一生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家庭背景、生活習慣、脾氣秉性都各不相同,不要妄求人人都按你的風格說話、行事。這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正所謂“方便有多門,根機有多種”,眼耳鼻舌功能各異,互相輔助、合作才能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最根本的生存法門,就是學會接受不同的人,尊重別人的習慣,然後再談個人的發展。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瑕的,你做不到,也別要求別人做到。
人生的頭二十年是朋友相伴,然後的二十年是同事相伴,這是每個年輕人都必須接受並要適應的現實。不要拿朋友的標準要求同事,那樣你會發現你與整個辦公室格格不入。朋友之間是因為誌趣相投走到一起,互相間多有欣賞;而同事間則因共同的利益關係走到一起,二者是不相同的。對於同事,除去工作的方麵,你大可不必在乎他的生活方式。他們愛貪小便宜、生活品位不高、衛生習慣不好以至諸如此類的一切,都與你無關。隻要對你的事業、前途有幫助,管他是不是也會吹拉彈唱、賦詩作畫呢?苛求同事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做人不需要“至察”,相反,我們需要一個豁達、糊塗的人生態度。對於得失與利益,不必太斤斤計較,對別人始終抱有一顆寬容的心,給自己營造一個融洽、和善的人際環境,“舉世皆醉,唯我獨醒”隻能讓你成為孤家寡人,不要到“愁苦終窮”的田地再來反思人生。這種人生態度也有助於我們吸取別人身上的智慧和力量,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圓滿,更加順利。少一分苛求,便增一分收獲;少一分至察,則多一分幫助。
誠實不當傻瓜,坦誠而不幼稚
相信每個人小的時候被師長們教育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誠實,對人要坦誠。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和身邊的朋友又開始改說做人不能太誠實,不然會被別人當成傻子。我們不由得感慨:不是我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誠實在今天似乎成了傻瓜的代名詞,坦誠也淪為幼稚的犧牲品。
誠然,巨大的生活壓力是每個都市人必須麵對的事實,有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出賣一切可以出賣的朋友、同事,對這種人,我們不得不防。當然,我們不求靠出賣別人升官發財,也不希望被別人出賣。因此,說話、做事有所保留是我們必須具備的生存智慧。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做人是需要誠實,但做聰明人就需要有所保留,否則就不要疑惑為什麼自己勤奮一生卻仍不能富有起來。
一家工程公司裏,某個部門的項目主管位置出現了空缺,這個部門中張工和王工這兩個人最有希望得到這個位子,於是競爭便在這兩個人中間展開了。客觀地說,兩個人條件不相上下,學曆、工作時間、工作能力各方麵都比較出色,而唯一的差別就在於張工的人際關係看起來要比王工好得多。張工常和其他同事一起唱歌、吃飯,一直相處得很融洽;王工則很少與其他人交往,整天板著一張臉,大家沒事也不往他身邊湊。這個部門的員工上上下下都認為主管的位子非張工莫屬,就連王工自己也不認為自己能贏,每次和張工寒暄都是滿口的提前祝賀,好像張工的正式任命已經提前頒布下來一樣。張工雖然嘴上還是保持謙虛,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他心裏早樂開花了。
可是最後的任命出乎大家的意料,做了部門主管的恰恰是平時不苟言笑的王工,不僅如此,被大家普遍看好的張工竟然還被公司委婉地勸辭走人了。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
原來,表麵上放棄了競爭的王工暗地裏下了很多工夫,平日不請客吃飯的他開始拉著部門裏一些男同事喝酒唱歌,稱兄道弟。期間,更是多次與單獨請張工吃飯,說是提前與領導聯絡感情,捧得張工心花怒放。張工心裏一得意,嘴上也就沒把門兒的了,平時不好說的牢騷話統統抖了出來,甚至對總經理的不滿也毫不避諱地說了出來。而王工自然跑到經理麵前,將這些話添油加醋地彙報了一番。經理聽後雖沒有全信,卻也開始暗地裏調查這些話的真實性。如此一來,張工不但沒有成為部門主管,反而被勸辭了。
有的人最根本的目標就是自己的利益,為了這個目標,他們不惜暗箭傷人。看來,混跡於社會中,適當虛偽還是必需的,對別人過分坦誠,到最後受傷的往往是自己。我們可以和別人說誠實的話,不欺騙愚弄對方,但如果把自己的底牌全部毫無保留地告訴對方,那你就是傻瓜了。這樣等於將自己的決定大權交到了別人的手上,無任何安全可言。
誠實不當傻瓜,坦誠但不幼稚,不是教人學壞,而是教世人在為人處世時懂得自我保護。很多人就是因為過於忠厚實誠,輕易交心而泄露底牌,最終惹來了不必要的麻煩。不要一味抱怨什麼“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還是留個心眼,不給他人以可乘之機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