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哲保身:為人處世最需中庸哲學(2 / 3)

值得注意的是,配角不是人人都能擔當得了的,這需要極具人生智慧,最重要的則是要經得住誘惑。名利是無形的精神鴉片,引得無數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可又有誰注意到利字旁邊一把刀呢?對世間萬物無法駕馭時就不要過於熱衷地追求,否則到頭來隻會反受其傷。《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也就是說,無“器”最難,有“器”何患無時?能夠淡泊一時名利者,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為人處世忌諱固執偏激

一個人如果說話辦事不夠中庸圓潤,就必然帶有傾向性。傾向得厲害,就變成了偏激。固執和偏激像一對孿生兄弟,總是形影不離。固執的人往往偏激,偏激的人則一定固執。心理學上有一專門的術語稱呼這對兄弟的合體:偏執。

偏執的人注定是寂寞的,他們挑剔的眼中沒有朋友,同時,也沒有任何人願意同偏執狂做朋友。人們日常交際中都喜歡選擇平易近人的人為伴,縱使滿腹才學也謙和有禮。否則,開口就和人爭論得麵紅耳赤,發言總是梗著脖子抬杠,任別人怎麼勸說也堅持己見,無理也要狡辯三分。這樣的人不用說交友,恐怕大家避之都唯恐不及。

偏執的人也注定了難以成功,因為他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這個世界,一個鏡片上寫著偏激,一個鏡片上寫著固執。偏激使他們鑽入錯誤的牛角尖,固執使他們陶醉其中,無法擺脫。在生活中,他們常以這樣的麵目示人:怨天尤人,牢騷過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隻問別人給他提供了什麼,不問他為別人貢獻了什麼,對他人善意的規勸和平等的商討,一概不聽不理。難怪古人早有定論:躁性者火熾,遇物則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殺;凝滯固執者,如死水腐木,生機已絕;俱難建功業而延福祉。

小朱是管理學專業畢業,有良好的知識背景,畢業後順理成章地在一個大工廠上班。他是個特別愛提意見的人,隻要是不順眼的事,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無論是對領導還是對同事,該管的不該管的,他一律都要插上一手。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叫“眼裏揉不得沙子”。恰巧,廠裏為了體現人性化管理,也經常搞一些合理化建議活動,職工可以提一些合理的建議和意見,小朱也就經常向廠領導反映一些他覺得不妥的問題。時間久了,全廠上下都知道這個事事愛較真的“名人”了。而小朱慢慢覺得大家好像都在疏遠自己,覺得車間領導開始報複自己反映情況。有一次他不在,車間沒有安排他去參加職工座談會,於是他更堅定了自己的判斷,到領導處大鬧,說是不讓他去是怕他提意見讓領導難堪。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他的建議不是無關痛癢就是沒有實際意義,廠裏根本無法實施,而且領導們也並未因此故意刁難他,相反,還是一如既往地對待他,隻是他自己的看法沒有轉變。直到今天,他還在一個人試圖改造全廠人,還在不停地提意見,還在整天擔心遭到報複處於惴惴不安、煩躁易怒的狀態,當然,他也還在幹著一個普通工人的活。

就像小朱這樣,偏激的人不是注定不能成功,而是很難成功。像尼采、凡·高都因偏激才取得很高的成就,可這種不世出的才華世上又有幾人擁有?況且他們二位也都因偏激的性格而承受了巨大的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精神分裂都折磨著他們非凡的頭腦。最終,尼采於清苦的漂泊中離世,凡·高飲恨於自己手中的槍彈。

偏激者的失敗就在於隻按個人好惡去論人論事,缺乏理性的態度和客觀的標準,莽撞行事,不顧後果。即使明明知道是錯誤、是缺點,也不願意承認。毫無疑問,一個成功的人需要有主見,不隨波逐流、人雲亦雲。但是,自主一定要有個合適的度,不能發展為固執己見、偏激執拗。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多聽取他人的意見,不要死守自己的一方天地,拿著偏見當真理。這樣於己於人都沒有任何益處,隻會使自己與成功背道而馳。

推功攬過,無招勝有招

中國很多傳統謀略是極具智慧的,隻不過有些表麵看來不太符合現代人的行為習慣,難以為人所接受。然而,有些高招自有其高妙的道理,需要不斷參悟。就像一句武學口訣一樣,如果不深刻領悟其中真諦,是發揮不出其真正作用的。推功攬過就是其中一個絕招。

這招可以說是擊中了人性的弱點,因為人們都習慣“攬功推過”,進行自我評價時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水平誇大一點。如果三個人共同完成了一個任務,每個人所作出的貢獻肯定有大有小,不可能平均,可是分別讓他們估算自己功勞所占的比例,相信最後加起來的總和一定超過100%。假設還是這三個人,要是他們把一件事情辦砸了,再分別問問他們每個人應承擔責任的比例,最後的總和一定小於100%,甚至還會互相指責,肯定有人認為自己不應當負任何責任,全是別人的錯。

隋文帝楊堅在公元589年滅掉陳國,並重新統一了中國,這其中左仆射高熲居功至偉。在發動大規模軍事戰爭前,楊堅聽從了高熲的諸多計策,對陳國實施了一係列的騷擾,大大削弱了對方實力。之後,又聽從高熲的建議調兵遣將,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戰爭結束後,楊堅召見群臣,準備論功行賞。大將軍韓擒虎和賀若弼為爭功而吵得麵紅耳赤。於是,楊堅同時給予他們倆上等獎賞,兩位大將得到很多寶物,感到很得意。可沒想到,楊堅給了高熲更多的賞賜,並封他為齊公。韓賀兩位大將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生氣,他們認為勝利是靠自己和將士們浴血拚殺拿命換來的,可是高熲僅靠幾個計策就獲得了比他們還要豐厚的賞賜,感到不服氣。於是楊堅召集他們三個,問到底誰的功勞最大,沒想到高熲把功勞推給了兩位大將軍,使得韓賀兩個非常羞愧。

高熲深深懂得,能推功的人最終未必無功,善於攬過的人最終未必有過。如果高熲真的居首功,這莫大的功勞一定會招致其他人的嫉妒和怨恨。論功行賞的時候,我們不妨謙虛一番:這都是大家的功勞,全賴大家的鼎力相助。相信聽到這句話的人多少會心理平衡些。當有過時,即使罪不在你,也要主動分擔些:“這件事情怪我處理不周!”別人一般也不會眼見你獨自承擔的:“這事不怪你,誰辦都一樣。”能做到“推功”的人,或者說具備這樣意識和心態的人,組織絲毫不會因為他的謙虛而抹殺他的功績;不知“攬過”的人,組織也會將責任分配到組織內的每一個人頭上,古人雲,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即是此理。

聰明的人善於推功攬過,而不是在成功的時候說“要不是我就會如何如何”,在失敗的時候說“要不是你就會如何如何”。這樣不僅於事無補,還很可能惹怒別人,導致離心離德,眾叛親離。如今不再是個人逞英雄的時代,而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論功行賞、按過領罰的時候,一定要多想想“推功攬過”這句“警世恒言”。正如培根所說:“謙虛隻是一種出風頭的詭計!”推功攬過是一種無招勝有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