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防身篇 4.冷麵寡情,嚴守江山——謹慎行事,不留把柄
“女人不狠,江山不穩”這句話用在武則天的身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臨朝稱製的她在揚州叛亂剛開始的時候,對德高望重的顧命大臣裴炎是寄予厚望的。可是就在叛亂來勢最凶猛、形勢最緊急的時候,她卻把裴炎送上了斷頭台。那麼,她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得力助手置於死地呢?
裴炎字子隆,絳州聞喜(山西聞喜)人,史稱他“寡言笑,有奇節”。是高宗去世時在場的大臣,受遺詔輔政,因此在朝中的威望很高。
高宗駕崩時,留下了這樣一道遺詔“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之所以有這道遺詔也是出於對儲君李顯的顧慮,是一種不得已的製衡措施。因為李顯在監國期間,玩心不敢,仍然大肆遊獵,無所事事,不像個幹大事的樣子。在三年半的太子期間,幾乎毫無長進。
此時的武則天,麵臨著人生的全新局麵,以高宗李治的駕崩為分水嶺。其實,在高宗駕崩之前,武則天並無多大野心。她雖無最高統治者之名,但有最早統治者之實,她還是很滿足的。可是,高宗一走,局麵卻發生了變化。
高宗去世七天後,嗣君的服喪期滿了,28歲的太子李顯在靈柩前繼位,是為唐中宗。但李顯基本上是爛泥扶不上牆,他的輕佻、暴躁、虛榮等不良品性讓武則天和大臣們看在眼裏,急在心上。所以在宰相裴炎的建議下,朝中大事仍然由武則天來做決定。
這個建議對於政治前途不明朗的武則天來說,無異於是枯木又逢春。本來高宗去世,最高權力者應是李顯,李顯的權力就被架空了。可是,麵對這種敏感的局勢,他居然還不知收斂,竟然要封寸功未建的嶽父韋玄貞為宰相,還要把奶媽的兒子封個五品官。
他這一荒唐的舉動當然會遭到裴炎的反對。沒想到他在一氣之下,竟然說出了更為荒唐的話:要把天下讓給嶽父韋玄貞。裴炎便把李顯的這句氣話告訴了武則天,兩人經過商議之後,決定廢掉李顯。然後讓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李旦即位,也就是睿宗。
裴炎之所以幫武則天把皇帝李顯廢掉,是因為他想當權臣,而中宗李顯不聽他的話,他沒辦法當權臣。而李旦是一個很軟弱的人,自己對他有有擁立之功,這樣他就會事事聽命於自己。
沉浸於理想之中的裴炎,萬萬沒有想到,這場廢立政變中,真正得利的是武則天。在他們密謀廢立的過程中,武則天根本沒有提出自己臨朝稱製的想法,因為她深知裴炎會堅決反對。現在武則天卻把新皇帝睿宗“居於別殿”,自己開始垂簾聽政。
李旦被武則天置於無權的地位,使裴炎深感失望。而臨朝稱製的武則天,采納武承嗣的上表,想要追尊自己的祖先,建武家的七廟。大臣們都沒有意見,但是裴炎卻說給娘家建七廟,不合古禮。還說如果武則天再這樣搞下去,那麼,她以後的下場也像呂後一樣的悲慘。這使武則天非常不高興。但她對裴炎還是比較倚重,而裴炎並不領情。
?由於武則天的臨朝稱製,引起了李唐舊臣的不滿和強烈反對。所以,徐敬業就借此機會打著“匡複李唐”的旗號,在揚州發動叛亂。這可是唐朝建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內亂。當時,唐朝權力核心一共有三個人:第一個是武則天,她當時最有權力;第二個是皇帝李旦,可是他從當上皇帝就被軟禁起來了,一直沒有親政;第三個就是唐高宗留下的顧命大臣裴炎了。
裴炎德高望重,有幾十年的行政經驗。於是,武則天就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了。可是,裴炎身為宰相卻沒有積極主持征討的態度。
有一天,武則天在朝堂上,當著所有大臣的麵,問裴炎:“這個戰爭打得這麼厲害,咱們應該怎麼討伐呢!”裴炎說:“臣覺得不用討伐。”武則天問他有何妙計,裴炎說:“徐敬業興兵作亂是打著匡複廬陵王的旗號。皇帝已經成年了,卻不能親政,所以他們才有了借口。如果太後能讓皇帝親政的話,那麼,徐敬業的叛亂就會不討自平。”
這話說得可太石破天驚了,整個朝堂一下子就靜下來了。武則天也很震驚,她萬萬沒有想到,裴炎一向是她的得力幹將,怎麼會在這個時候逼她退位呢?心中不快的武則天沒有馬上駁回裴炎的奏議,而是以和藹的口氣請他暫回。雖然她口頭上沒有指責裴炎,但心中已有除掉他的想法,隻是沒找到適當的理由。
正當大臣們呆若木雞的時候,忽然,一個八品的監察禦史說話了。他說:“炎受顧托,大權在己,若無異圖,何故請太後歸政?”也就是說裴炎現在是大權在握,如果他不是懷有二心,那他為什麼要求太後還政皇帝呢?而且他還說:“裴炎與逆賊有瓜葛,判軍的右長史薛仲璋就是裴炎的外甥。前些時候,薛仲璋請求去江都,完全是徐敬業一手策劃的,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助徐敬業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