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實幹篇 7.除舊布新,不吝官爵——不斷注入新活力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在武則天執政之後,她認為舊科舉錄取的人數太少,不足官用,尤其是不足以打破士族把持官位的現狀。為了廣納賢才,適應庶族地主要求進入仕途的需要,她開始大力發展科舉製度,並對其作了一些改革。另外,她還采取自薦、自舉、“延思”等各種方法不拘一格搜羅人才。麵對如此眾多的人才,武則天是怎樣任用他們的呢?
唐朝初期選官,首先是貴族特權蔭封製,即勳臣、外戚、宗室、高官的後代—出生便是官,而且是高官。然後是科舉所選,中了進士才能得到九品官。因此,當時的官僚製度仍然是士族地主把持官位,寒門庶族備受排擠。
唐太宗時期,雖然使采用科舉製作為經常的選人製度,使庶族地主有了進身的機會。但錄取名額太少,應詔參加考試的有兩千人,進士隻能錄取幾個人,最多也就二三十個人。
在武則天執政期間,她認為科舉錄取的人數太少,不足官用,尤其是不足以打破士族把持官位的現狀。於是,她為了廣納賢才,適應庶族地主要求進入仕途的需要,她開始大力發展科舉製度。
她對科舉製的考試內容、人數等方麵進行了一些改革,如:設置明書、明算、明法等專科,錄取實用的專科人才。永隆二年,她建議考試內容增詩賦各一篇,從此以後科舉考試有了詩文的內容,並被後世各代所采用,對唐朝詩文高峰的出現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武則天還在天授元年也就是690年,親自在都城南門內的洛城殿,麵試貢人。這就是後世延續千餘年的殿試製度,殿試增加了考生的榮譽感,使科舉考試受到社會的重視。
長安二年也就是702年,她又創武舉科,以選拔軍事人才,適應了當時邊疆戰爭對武人的需求。武科考試,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
另外,她還開創“南選”,也就是從邊遠地區選拔人才。她增加科舉名額,在她輔政與執政的五十多年裏,進土及第人數共一千多名,每年平均錄取的人數是貞觀年間的兩倍多。
除了依靠科舉製度選拔人才之外,她還采取自薦、自舉、“延思”等各種方法不拘一格搜羅人才,並強調不論出身地位,都可以自薦,特別是有文才者更受她的歡迎。
唐朝初期,把持政權的關隴貴族門閥觀念較重,不利於庶族地主知識分子進入仕途。武則天則打破了士庶界限,以能授官,依功行賞,“量才授職”,不計出身、資曆。
天冊萬歲元年,武則天接到劉知幾的一封奏表。當時,劉知幾還是獲嘉縣主簿,一個九品小官。她並未輕視這個位官職低的地方官的表奏,認真地讀了起來。她看到,表中有四條頗有見地的建議:
一是赦令不可太濫。奏疏說,每年都有赦令,甚至有時一年下兩次,這樣會使壞人有可乘之機,無所顧忌,不應輕易下赦令。
二是不要隨便提升官吏。現在每逢朝廷舉行宴會時,穿緋色衣服的高級官員比穿青色衣服的低級官員還多,拿象笏的大官比拿木笏的小官還多。許多濫竽充數的官員能力低下、操行不佳。希望皇上不要隨意降恩施惠,使求官的人知道勉勵和約束自己。
三是裁汰冗員,節製恩賞,防止那些以鑽營為能事的人投機取巧。
四是州縣長宮不可調動太頻繁。他認為,刺史是地方最高長宮,刺史的好壞直接影響國家的治亂安危,如果倏來忽往,勢必造成因循苟且之風。他主張刺史任職三年以上才可以調動,應考核其功過,賞罰分明。
由於劉知幾的意見中肯而切中時弊,所以武則天接納了他的諫言,對他進行了嘉獎。聖曆二年也就是699年,劉知幾被調到長安,和另外幾個官員一起編纂關於儒、佛、道三教典故的類書——《三教珠英》。
編成後,劉知幾被留在長安,進入史館,先後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書少監等職,參與修撰國史、起居注、實錄等。唐中宗時他又寫出了我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史通》。他的成就與武則天的獎勵有很大關係。
為了得到賢才共輔天下,武則天曾多次下達求賢詔書,如《求賢製》、《搜訪賢良詔》、《求訪賢良詔》等。她令文武內外五品及七品以上清官及外官刺史都督等,於當管部內,即令具舉。於是,當時的宰相、大臣均以薦賢為己任,時時留意,處處留心,發現人才及時舉薦。尤其是曾被婁師德薦舉、並得到重用的狄仁傑,更是常常以舉賢為己任,經他引薦而被提拔的各類人才,至公卿者達數十人。
同時,她還鼓勵官民自薦其才,無論是被薦或自薦,隻要有才能,就可以得到提拔或任用,薦賢者亦可得到封賞。為避免賢能遺漏,她還經常派使者到全國各地方考察政治,搜羅人才,在試用合格後,都能正式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