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實幹篇 6.務農為本,嚴懲苛官——抓住矛盾的根源(1 / 2)

第九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實幹篇 6.務農為本,嚴懲苛官——抓住矛盾的根源

武則天在侍奉太宗時,就體會到了太宗所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她認為,帝王應以民為本,而民以食為天,要治民就要先治農。因為君王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要讓百姓富足。如今,她大權在握,便更加積極地致力於發展農業生產了。那麼,為了激發官員抓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她都做了哪些努力,製定了哪些製度呢?

武則天深知“建國之本,必在安農”“家給人足,則國自安”的道理。早在她做皇後時,就向高宗提出了《建言十二條》,其中第一條就是“勸農桑,薄賦斂”,如今,她大權在握的,便更加積極地致力於發展農業生產了。

在她為大臣所寫的《臣軌》中,有一篇叫做《利人》章,主要談發展農業的事。她認為,天下之事眾多,君主不可能事事都管,這就需要大大小小的官吏來幫助。而幫助君王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讓百姓富足。

因為隻有務農才能使百姓富足,所以,武則天要求各級官吏都要重視農業生產,省徭薄賦,不奪農時,嚴格禁止妨害農業生產的奸商之類的活動。她還特別強調臣下要在富民方麵作出政績,在考察州縣官的政績時,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勸課農桑的成績。

光宅元年也就是684年四月十三日,武則天在《誡勵風俗赦》中說:“設立州縣,配置官員是為了整肅風俗,懲息奸暴。現在太平既久,官員多有懈怠,致使一些地方發生禍亂。從今以後,州縣官員應用心檢校,勸課農桑,製止懶惰和遊手好閑,防糾圖謀不逞之徒。凡是耕地增加、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員但受獎賞;反之,土地荒廢、戶口流移之地,官吏要受到處分,嚴重者要解職。禦史和台郎等官員將經常去州縣訪察,隨時將實情呈報,諸州縣官員務必知悉。”其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官員抓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這種賞罰製度對官員們來說,無疑是一種無形的約束。他們知道,武則天是說到做到的,她可以將順從者破格獎勵,也可以使違逆者死無葬身之地。如果他們不想充當悲劇的角色,就要致力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以期得到武則天的獎賞。於是,出現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官員,他們忠於職守,做事盡心盡力,堪稱一代良吏。

對於武則天來說,每年接見諸州奉貢物來京的朝集是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他們不僅可以帶來令人眼花繚亂的禮物,還能帶來全國各地農桑生產的消息。她每次都把這些朝集使以賓客之禮來款待,還常把他們三三兩兩地召入宮中,廣泛詢問,細細交談,高興的時候,還會賜給他們一些賞物。

垂拱二年也就是686年四月初,十道諸州的朝集使們陸續來到神都洛陽。一時間,八方土產,四海珍奇,鹹集都城,琳琅滿目,好像是一次盛大的博覽會。武則天在宮中接見了這些朝集使,並設宴進行款待。

在酒宴將要結束時,武則天吩咐內侍宮娥向朝集使們頒賜賞物。朝集使們伸直了脖子,睜圓了眼睛,一齊注視大殿的內測門。此刻,他們不約而同地想著一個問題:陛下將賜予什麼賞物呢?是金?是帛?還是禦筆親書的大字?

然而,武則天的賞賜卻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陛下的賞賜既不是金或者帛,也不是禦筆題字,而是一函書。函上的書名大字是武則天手書:《兆人本業》。

武則天對於這部農書,傾注了很多精力,因此,極為重視。她讓周思茂、範履冰、衛敬業等文臣撰寫此書的目的是想借鑒古來的經驗,指導本朝的農桑生產。由於朝集使們來自全國各地,現在正好借這個機會將它傳播開來。

朝集使們手捧賜書,高呼萬歲,跪地謝恩,鄭重地接受了這一特殊的獎勵。然後,武則天又嚴肅而親切地囑咐他們,將這本書帶回州府後,一定要與州府官員認真研讀,致力農桑,不可懈怠,努力使億兆人的本業更加興旺發達。

第二天,朝集使們帶著女皇的賜書離開了洛陽。雖然特別的恩寵令他們心曠神怡。但他們並沒有感到輕鬆,因為,他們深深地意識到這本賜書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