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實幹篇 5.廣納賢才,文事鼎盛——順應形勢,轉變思路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武則天是個有文化根底的皇帝,在她執政的半個世紀中,不僅國家穩定,經濟繁榮,而且文事鼎盛,史家稱其有貞觀遺風。由於頗通文史的她,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她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及任用,而且由於她對文化的重視,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風氣。那麼,她是如何廣納賢才,開創文事鼎盛的局麵的呢?
在唐初的貞觀年間,太宗治理國家的首要任務平複戰亂的創傷,對於文化的恢複與重建做得並不多。在武則天執政的半個世紀中,不僅國家穩定,經濟繁榮,而且文化方麵也勃然興盛,百花齊放。這與武則天對文化的重視是分不開的。
武則天是個有文化根底的皇帝,俗話說:“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由於她本人的愛好與影響,她執政時期,經學、史學、文學、音樂、舞蹈、天文、數學等事業都非常發達。
經學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唐高祖、唐太宗都很重視經學。而唐高宗和武則天輕視儒學,武周時期經學開始廢弛。其實,並不是武則天完全輕視經學。她隻是輕視不利於自己統治的那一部分,而對自己統治有利的那一部分,她還是倡導、支持的。
載初元年,她下詔命大儒邢文偉講解《孝經》。而且,她舉行過的拜洛受圖、大享明堂、祭郊祀天的儀式,都與經學有關,都是她對經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實踐。她在人才選拔方麵很重視科舉,而科舉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對經學有所了解。王紹宗以精通儒學著稱,當時,朝中的大臣都很敬慕他。武則天還讓他作春官侍郎,由此看來,武則天對於經學人才還是比較欣賞的。
武周時期還出現了修正儒家經典的著作,如:王元感的《尚書糾謬》十卷、《春秋振滯》20卷、《禮記繩愆》30卷,都受到了魏知古、劉知幾等的好評。魏知古稱此書為“五經之指南”。武則天曾讚王元感“是為儒宗,不可多得”,這就標誌著經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武則天深知“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的道理,所以在她執政時期,很重視修史。“二十四史”中有八部史書是在初唐完成的,人稱“唐八史”:《晉書》、《陳書》、《梁書》、《周書》、《隋書》、《南史》和《北史》。
武則天廣召文詞之士入宮修書,一共主持編撰了千餘卷書籍,如:《列女傳》、《孝女傳》、《古今內苑》、《高宗實錄》等等。她還主持修撰了一部《三教珠英》,“三教”指儒、道、佛。內容類似於百科全書,共1300卷。參加編撰的文人有26人,徐伯顏和李嶠為主編,它對唐代文化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唐代最為突出的史學家劉知幾,在武則天長安年間累遷左史,兼修國史,為鳳閣舍人。他寫的《史通》是我國第一部係統的史學理論專著。它對當時乃至以後的史學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武則天統治時期,是唐代文學擺脫六朝積習、煥然一新的時期。她本人很喜歡做詩,現存就有46首。她的詩句有的也清新可誦,比如:“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之類。她很喜歡出遊,如果看到好景色,就會即興作詩,而且還命令臣僚奉和。
當時,還有大型的詩歌賽會,其中“龍門奪袍”就被傳為詩壇佳話。武則天在遊幸洛陽龍門時,便命群臣作詩。由於左史東方虯先做好,所以,武則天就把錦袍賜給了他。此時,宋之問的詩也寫好了。武則天讀了之後,認為此詩文理兼備,超過前者,就奪下東方虯的錦袍轉賜給了宋之問。
而且,她在改革科舉製度時,還決定以詩賦取進士。因此作詩之風,風靡全國,上至朝廷大臣,下至五尺孩童,作詩蔚然成風。史稱武則天君臨天下二十年,“公卿百僚,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寢以成風。” 以詩歌作得好來選官,並成為一種製度,這在人類史上絕無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