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實幹篇 2.果敢禦敵,設府固邊——漠視敵人自己才會強大
武則天重視加強邊防,改善同少數民族的周邊關係,對於維護國家統一、鞏固邊防、發展商業等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她執政期間的一個重要功績就是打擊吐蕃、突厥族的進犯,安定了邊疆。她恢複了原有的安西四鎮,原來已斷的通往亞西亞的絲綢之路,也得以再次開通,使唐帝國的聲威重震西域。
武則天當上皇帝以後,逐步對舊勢力進行了清洗,從而使武周政權得到了進一步鞏固,舊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再也難以和武則天進行較量了。寸土必爭果斷用兵。除了內亂,在邊境上,她的江山也是不平靜的。突厥和吐蕃等少數民族對大唐的鬥爭從未停止過。
突厥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由於突厥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分裂,所以分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唐太宗時期曾利用他們的內部矛盾打敗了東突厥。然而,強盛的西突厥還阻絕著“絲綢之路”,嚴重地影響了西方各國與唐廷的友好往來。為了鞏固西北邊疆,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太宗又派兵打敗了西突厥。
貞觀二十年,唐太宗在“絲綢之路”的北道碎葉,中道的疏勒和龜茲,以及南道的於闐西域駐紮軍隊,委派鎮守使,置為軍鎮,隸屬安西都護府,這就是著名的“安西四鎮”。
在顯慶二年,唐高宗繼承太宗的事業,派大將蘇定方最後打敗了西突厥,全部占領其故地。此時,“安西四鎮”便成了唐朝控製巴爾克什湖以東以南和今新疆全境廣大領土的軍事據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但是由於吐蕃不斷北擾,突厥貴族一再叛亂,“安西四鎮”被吐蕃奪取了。
“安西四鎮”失守後,唐廷多次對吐蕃用兵,雖有勝利,但並沒有將四鎮複歸於唐。武周如意元年,武則天已經徹底戰勝了她的政敵,牢固地坐穩了皇位,國力也有所加強。於是,她決定發兵西進,和吐蕃進行決定性的一戰。但人選問題是大事,她又征求了西州都督唐休景的意見,唐休景向她推薦了右鷹將軍王孝傑。
他說:“欲勝敵,須知敵。本朝將領中知吐蕃者莫過於王孝傑。前些年,王孝傑曾作為行軍副總管跟隨工部尚書劉審禮西討吐蕃,與敵激戰於大非川,兵敗為敵所獲。吐蕃讚普認為王孝傑長相頗似讚普之父,對他厚加禮敬,於是免死,得以歸國。他在吐蕃日久,深知吐蕃虛實,令其將兵,必能獲勝。”
武則天以為然,並當即對唐休景讚揚一番,故勵他多獻良策,多薦英才。幾天後,武則天便任命王孝傑為威武軍總管,與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進擊吐蕃。
十月間,王孝傑大破吐蕃軍,果然是不負厚望,一舉奪回了“安西四鎮”。在這次戰爭中,西北地區各族人民作出了貢獻,當時焉耆龍姓和昭武九姓的人曾前往助戰,說明收複“安西四鎮”很得人心。
當武則天得知“安西四鎮”重歸大唐的消息後,非常高興,她在宮中盛陳宴席,與文武官員共賀勝利。她決定在四鎮之一的龜茲設立安西都護府,屯兵鎮守。然而,有的大臣竟提出異議,甚至主張放棄四鎮,認為四鎮不過邊遠沙磧,物寡人稀,如派兵鎮守,徒耗兵力,勞而無功。
而右史崔融向武則天上書陳述了四鎮的重要性,他勸武則天千萬不要為棄地之論所迷惑,萬勿遲疑徘徊。武則天深知四鎮的重要,更不會將用血換來的勝利付諸流水!她恩準了崔融的奏議,對那種放棄四鎮的主張不予理睬,派兵三萬前往四鎮戍守。
武則天謀略極深,經過多年的政治鬥爭,她不僅肅清了政敵,而且利用自己在軍事上的高超韜略,點將派兵,一舉收複了“安西四鎮”。又以政治家、戰略家的眼光和魅力派兵點將、屯田駐守,不僅顯示了天朝的國威,更顯示了她的高瞻遠矚和雄才大略。
不過,少數民族在邊境作亂的最主要原因,還是武則天對待少數民族的錯誤態度。在她的恐怖政治興起之後,她逐漸背離了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共種落皆依朕如父母。”的政策,聽任酷吏們迫害少數民族將領。在遠離首都的邊遠地區,歧視少數民族的事情就更為嚴重。
在邊境作亂中,除了吐蕃、突厥的起兵叛亂,影響最大的是契丹侵犯武周的河北事變。
河北事變的導火線是營州事變。由於當時的營州都督趙翔,剛愎自用,輕視少數民族,視契丹人李盡忠等如奴仆,契丹人極為反感他。當營州地區因幹旱導致了嚴重的饑荒時,趙翔不知撫恤。李盡忠和孫萬榮本來就懷有叛逆之心,現在乘機激怒部眾,攻陷了營州,殺了趙翔,揭開了河北事變的序幕。
營州事變僅僅是一個邊境上的小事件,武則天卻放棄綏撫方法,主張大力撻伐。她任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納言姚躊為之副,率大兵去平息營州事變。然而事實卻讓她很失望,由於周軍的輕敵情緒,初戰便被契丹軍誘敵深入,慘遭大敗。